文旅産業提振中國鄉村經濟新活力
天津市薊州區東水廠村村民劉小敬的民宿內景(8月13日攝)。新華社發
紅柿墨枝,映著粉墻黛瓦,遠處山巒疊翠,飛泉懸流……站在自家民宿院落裏,34歲的劉小敬心裏感嘆,終於能在家門口創業了。
天津薊州區北部深山區的東水廠村並不大,有50余戶村民,在劉小敬幼時記憶裏,村子與外界全靠一條土路連接。
十來年前,二十齣頭的劉小敬順著這條蜿蜒的、仿佛沒有盡頭的土路走了出去;十來年後,土路已翻新成柏油路,她在自家的民宿裏,迎接著一輛輛轎車載著遊客進村而來。
“遇上週末或者假期,一房難求。”劉小敬眉目之中滿是笑意。她經營的民宿是兩年前由老屋子改造而來的,保留原來古樸的建築形制,內裏的設計軟裝卻現代時尚,在社交平臺上人氣頗高。
之所以會投錢做民宿,劉小敬直言,深山裏的小村莊這兩年大變樣,成了人們休閒遊玩的好去處。
2020年,《薊州區農家院提升改造工程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出臺,村裏不少人向銀行低息貸款,信心滿滿改造老屋。成熟的民宿投資公司也來和村委會談合作,例如天津泰達商旅服務有限公司已將東水廠村7個老院子設計提升,統一改造為高端民宿。
東水廠村村支書陳永生介紹説,在剛過去的“雙節”假期,村內民宿入住率達到了100%。
天津市薊州區東水廠村的一家民宿(10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宇琪 攝
這是文旅産業提振中國鄉村經濟的一個縮影。當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進入關鍵階段,《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實施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實施鄉村休閒旅遊精品工程,推動鄉村民宿提質升級。
事實上,在近年生態文明建設基礎上,各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農村百姓開闢了新的致富之路。
黃尾鎮地處大別山腹地,是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的一個偏遠鄉鎮。如今,當地依託自然環境和文化資源優勢,讓山鄉舊貌煥新顏。
走進黃尾鎮黃尾村,震出如雷響聲的白色瀑布從大別山群峰之間湧來,泛起的水霧在陽光下映出一道彩虹。
2016年,得知家鄉黃尾村開發了大別山彩虹瀑布風景區,蔡紅霞決定從浙江返鄉創業。在當地政府的支援下,她和同事在距離彩虹瀑布380米的荒地上,建設經營起一家提供餐飲、住宿、娛樂的農家樂。
遊客在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黃尾鎮的大別山彩虹瀑布風景區內遊玩(10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欒若卉 攝
記者見到蔡紅霞時,她戴著圍裙剛忙完後廚工作,正忙著接待一個來自四川的40多人的生態康養旅遊團隊。“今年‘雙節’假期的房間基本被訂滿,”蔡紅霞説,“店里長期雇用六七位農戶,他們每月能增收4000多元。”
“讓群眾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帶動群眾脫貧致富,是當時開發彩虹瀑布景區的一大原則。”岳西縣黃尾鎮副鎮長王英豪介紹説,黃尾鎮已發展120多家農家樂,日接待能力8000人次。農家樂帶動直接就業470人,間接就業超2000人,經營戶年營業收入近3000萬元。
吸引遊客的不只是黃尾鎮的森林、峽谷和飛瀑,農文旅融合的發展模式也在黃尾鎮如火如荼地探索著。全鎮有近6000畝茶園,採茶、制茶、品茶的體驗遊和研學遊正拓展著旅遊體驗,促進産品銷售,增加群眾收入。
天津市社會學學會會長張寶義認為,以文化産業賦能鄉村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保護利用,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貫通産加銷、融合農文旅,激發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活力,有助於實現鄉村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
“昔日出門過溜索,如今出行乘汽車;地上‘星星’(電燈)不勝數,白天黑夜分不清……”在雲南省怒江大峽谷中段的稱桿鄉“臘娜瓦底”農文旅融合示範園,幾位木工師傅一邊製作遊客中心的櫥窗,一邊哼著傈僳語歌謠。
“臘娜瓦底”也被稱為“老虎灘”,是奔涌怒江形成的一片天然灘塗地,傈僳語意為“老虎休息的地方”。佔地面積325畝的示範園充分利用自然田園及濱江景觀資源修建了景觀步道、大草坪、農耕體驗稻田、兒童樂園等休閒娛樂區域,並融入民族文化特色、親子研學等業態,構建新型鄉村産業體系,于“雙節”黃金周投入試運營。
怒江大峽谷旅遊産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海明介紹説,在黃金週期間,共接待遊客超過8000人次,整體營收超60萬元。此外,項目建設、運營以來已支出勞務費用460萬元,附近恩感思落安置區的搬遷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
天津市薊州區區長張建宇表示,不少發展文旅産業的農村地區已經逐漸發展成為“慢生活休閒目的地”,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保護、挖掘、傳承本地鄉村的獨特文化和自然特色,文旅、農旅等多業態融合激活了新的消費場景,正在為鄉村經濟注入新活力。(記者 張宇琪、徐思鈺、郭晨、欒若卉、趙珮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