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社會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産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遊 悅讀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首頁> 産業供銷>

高品質發展調研行丨陜西:特色生態産業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

2023-09-13 15:04:16

來源: 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農村特色産業集群效應持續擴大,農文旅産業融合激活鄉村“一池春水”,秦嶺和黃河、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不斷向好……近年來,陜西以特色生態産業引領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鄉村和美、産業興旺、農民增收的美好圖景在三秦大地上全面展開。

全鏈條農村産業助産增收

秋日時節,走進安康市石泉富硒食品産業園,31家預製菜企業集聚於此。乾淨整潔的加工車間內,當地合作社生産的食材被製成各種風味的預製菜銷往全國各地。今年上半年,富硒食品(預製菜)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産值24.55億元,5萬餘人實現增收,成為推動石泉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首位産業。

近年來,陜西著力整合資源培育農村地區特色産業,開展産業鏈佈局優化、農産品加工增值、現代設施農業賦能等行動,推進鄉村特色産業向更深領域、更高層次發展。

9月9日,一名工人在國家級(眉縣)獼猴桃産業園區給獼猴桃鮮果貼標。新華社記者 鄭昕 攝

初秋的陜西瓜果飄香,在秦嶺腳下的寶雞市眉縣,30萬畝獼猴桃陸續開始采收。“今年的氣候很適合獼猴桃生長,果農又迎來一個豐收季。”眉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史曉峰介紹,眉縣實施果園設施化、全程機械化、管理數字化、行銷品牌化建設,持續以模式創新和技術引領推動果業高品質發展。作為國際上重要的獼猴桃産區,眉縣獼猴桃戶均栽植面積4.5畝,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80%以上來源於此,去年綜合産值突破60億元。

7個産業集群、84個國家級和省級産業發展示範園、28個省級農産品加工園……陜西紮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不斷做大“土特産”文章,打造蘋果、茶葉、中藥材等千億級産業鏈,培育渭北陜北蘋果産業帶、秦嶺南北獼猴桃産業帶、關中奶山羊産業帶,陜南食用菌、陜北小雜糧、富平柿餅等優勢特色産業快速發展。

精做農文旅融合文章

陜西鄉土文化資源富集,關中平原、黃土高原、秦巴山區極具地域特色,廣袤的農村地區歷史文化根脈深厚,在文旅融合發展賦能下,一個個古村落煥發出新動力。

在延安市寶塔區河莊坪鎮趙家岸村,連片依山而建的窯洞民宿集群風格古樸,成為不少遊客週末郊遊的選擇。近年來,趙家岸村統一規劃,將閒置的300孔山體窯洞改造為“一院一景一主題”的現代民宿項目。“村裏環境越來越美、旅遊人氣越來越旺,我們不用再外出務工,家門口就過上了好光景。”村民張啟國和鄉親們一起在民宿、垂釣園、採摘園從事服務接待、果蔬種植等工作。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81.2萬元,全村每人平均純收入19000元。

9月10日,在陜西省石泉縣絲銀壩村,豐收的稻田吸引眾多遊客觀賞。新華社記者 張晨俊 攝

一夜秋雨,青山如黛,一隻朱鹮掠過稻田,不疾不徐。石泉縣絲銀壩村草池灣田園綜合體,是“國寶”朱鹮的棲息地,也是集田園觀光、休閒旅居、研學教育為一體的鄉村振興示範樣本。鄉村旅遊引領多業態融合,不斷延伸農村産業鏈條。在這裡,農副産品展銷中心、研學中心、田間課堂、青旅民宿一應俱全。在陜西,一大批悄然興起的鄉村旅遊綜合體通過精做“綠色”文章,讓群眾在優美的環境中實現增收,不斷擦亮農文旅融合發展新名片。

生態好“顏值”釋出經濟好價值

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加快建設,重點區域生態品質持續提升,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顯著成效……陜西持續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力度,換得天藍水碧山青草美的同時,生態産業發展也為實現居民生活水準提高、農業增産增收奠定基礎。

9月9日,安康江南再生水廠工作人員提取凈化後的水樣進行水質檢測。新華社記者 趙鑫虎 攝

地上是花草秀美的漢江生態公園,地下是日處理污水5.2萬噸的再生水廠。安康市江南再生水廠運營負責人陳浩介紹,安康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涵養區,當地利用“廠網河一體、水地生綜合、碳能質融通”優勢,保證再生水水質穩定達標,保障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蘆葦滌蕩,飛鳥成群,野鴨滿池。渭南市大荔朝邑國家濕地公園擁有湖泊、沼澤等多類型濕地資源,豐美的生態環境吸引來大天鵝、灰鶴、紅腳隼、蒼鷺等野生動物,具有極高的濕地和生物多樣性研究價值。

“20多年前,這裡的鹽鹼地還是白花花一片,遍佈著雜草和垃圾。”大荔縣濕地保護中心主任李文斌介紹,近年來大荔朝邑國家濕地公園採用保護優先、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理念,推進生態保護地、漁業示範地建設。如今,這裡已成為候鳥重要遷徙“驛站”。

陜西省渭南市市長陳曉勇介紹説,渭南市不斷強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工作,今年上半年拆除河道違建7000平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5平方公里。重現活力的黃河濕地裏,南美對蝦、大閘蟹等高價值水産品成功養殖,生態好“顏值”不斷釋出經濟好價值。(記者 趙鑫虎 張晨俊 鄭昕 趙英博)

【責任編輯:李鑫】
聚焦
産業調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