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典型經驗做法公佈—— 重慶3個案例為啥能入選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3-06-27 10:04:56 編輯:珍珍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2022年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考核評估情況的通報》,以清單形式通報了全國61項典型經驗做法。其中,重慶有3個案例入選。

這3個案例分別為:《重慶市秀山縣構建農村電商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助力小農戶對接大市場》《重慶市南川區以“稻”為媒,開闢鄉村振興新“稻”路》《重慶市培育柑橘“致富果”,推動消費幫扶提質增效》。

全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有效做法成百上千,重慶的3個案例為啥能脫穎而出?記者梳理髮現了3個案例的共通之處,即都是在對接農産品上行方面做出了自身的特色和成效,但又有所側重。

打通上行通道

加速農産品“走出去”的步伐

農産品的上行,首先離不開通道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市鄉村振興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物流運輸的暢通能夠加速農産品“走出去”的步伐,讓農産品的上行之路越走越寬。我市上榜的3個案例,均對通道體系進行了完善和提升。

如秀山縣在構建農村電商三級物流配送體系時,首要考慮的就是基礎設施。“我們依託秀山良好的區位優勢,建成了城鄉配送網路、區域分撥網路、全國直達網路。”該縣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城鄉配送網路上,秀山建成了12個農村電商服務中心,300多個武陵生活館、郵樂購等鄉村服務站點,規劃4個片區7條鄉村物流線路,構建縣與村、鎮與村、村與村之間的服務路網。在區域分撥網路上,建成武陵山區唯一的韻達快遞分撥中心,打造武陵山倉儲物流樞紐,建成武陵山區農産品、水産品、肉禽産品等流通中心,實現倉配一體化。而在全國直達網路上,建成投用武陵山冷鏈物流中心、保稅物流中心,開通秀山—粵港澳大灣區、秀山—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冷鏈物流專車,實現沿海地區海産品、中西部地區農産品雙向流通。

6月26日,秀山縣隘口鎮新院村白沙組村民楊忠華,又拎著10余斤蜂蜜去到鎮上的鄉村産業園售賣。通過電商平臺,他的蜂蜜將從秀山(武陵)現代物流園區出發,發往全國各地。

消費幫扶同樣需要重視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隨著魯渝協作消費幫扶不斷走深走實,重慶積極拓展柑橘等果品在山東的銷售渠道。去年,重慶建設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等農産品流通基礎設施,建立起柑橘分揀體系、86個産地預冷庫和流通型冷庫、柑橘産後商品化處理中心、三峽庫區柑橘集配中心,形成了三峽柑橘出渝入魯物流大通道,一件件柑橘通過機場、高鐵、水運運抵山東。

創新銷售理念

水稻“私人訂制”大受歡迎

打通和拓寬通道的同時,探索創新銷售理念,拓展銷售渠道同樣重要,這以南川的“私人訂制”水稻為代表。

所謂“私人訂制”水稻,即是一方面為以專業合作社為龍頭,採取統一優良品種、統一規範栽插、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病蟲防控等種植技術,保證稻米品質。另一方面採取預訂方式進行稻米預售——客戶如在水稻栽插前繳納訂金,稻田裏的水稻便視為該顧客的“私人訂制”産品,收成全歸客戶所有。

實行“私人訂制”模式後,用戶在買到優質大米的同時,還能選擇性體驗水稻播種、生長、收穫等各環節,享受現實版“開心農場”的樂趣。

在南川,這一創新銷售理念來自於該區福壽鎮大石壩村的康茂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汪文奇。他在一次外出考察學習中發現不少果園採取果樹認領的方式進行預售,客戶可全程追溯認領果樹的管護資訊,市場反應很好。於是他便將這種模式進行了改良,變為“私人訂制”水稻,取得良好收效。今年初,合作社還未插秧,汪文奇就收到了40畝水稻的訂單。

這種方式很快推廣開來,目前南川區已在石溪鎮、鳴玉鎮、三泉鎮等10余個鄉鎮採用該模式預售水稻。

為了延伸産業鏈條,南川區還大力推廣稻田綜合種養,圍繞稻漁、稻蝦、稻鰍、稻蛙等“稻田+”模式,建設“魚稻共生”綜合種養産業基地10個,實現“一水雙用、一田雙收”,促進水稻種植與水産養殖協調綠色發展。

取得明顯成效

農民戶均增收多

我市上榜的3個案例,均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以秀山電商為例,去年該縣實現電商銷售額18.6億元,農産品上行件超過1000萬件,帶動近萬戶農民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秀山電商案例還入選第三屆全球減貧案例。

而在魯渝協作消費幫扶的支援下,重慶打造了集“品種培育—試驗評價—種苗繁育—種植生産—加工利用”于一體的全産業鏈科技創新體系,成功構建“從一粒種子到一杯橙汁再到皮渣資源化利用”的全産業鏈模式,柑橘種植面積、産量分別達到372.3萬畝、358.2萬噸,帶動107萬戶橘農年均增收2069元。去年,重慶柑橘在山東銷售額突破1.5億元。

南川區通過在全區推廣“私人訂制”水稻預售模式,目前全區“訂制水稻”面積達2萬畝,畝産值增加到2400元,帶動農民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

市鄉村振興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市還將繼續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優化産業生態,延伸産業鏈條,促進産業集群發展,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持續提升産業發展所需的路網、水網、電網、通訊網、物流網等配套設施,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