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璧山:內外兼修提升城市品質 多點發力繪就幸福藍圖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2-27 16:05:16 編輯:李柯佑

漫步璧南河畔,置身青山綠水間,“璧山藍”與“生態綠”交相輝映;行走在大街小巷,道路乾淨整潔,便民設施隨處可見;徜徉在公園商場,自覺排隊、不亂扔垃圾、剩菜打包等行為屢見不鮮,文明新風撲面而來……

這一幕幕與群眾幸福指數密切相關的畫面,都離不開城市功能品質不斷的提升,翻開近年來璧山城市更新的“成績單”也同樣令人欣喜。持續擴大老舊小區改造覆蓋面、“口袋公園”星羅棋佈、“三河”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文化惠民演出走到了百姓“家門口”……

民乃城市之本,是城市建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滿足人民對生態宜居的新期待,是璧山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要義。近年來,璧山區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發展理念,以城市更新行動、全國文明城區創建為抓手,深化城市設計、加強整體規劃,著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之城,努力把城市功能做實、內涵做深、品質做優,不斷提升城市顏值、品質、氣質。

加快城市“新陳代謝” 推動城市有機更新

2月26日,在大成廣場圍擋內,機器轟鳴,施工人員穿梭其中,大成廣場片區城市更新項目大成組團(二標段)正如火如荼地建設中。

大成廣場片區城市更新項目是璧山區第一個城市更新項目,已于2022年全面開工,項目總佔地47.17公頃,實施範圍包括大成組團、天怡——建設賓館組團、名豪組團、花市街組團、大旺金三角組團5個組團,預計2024年全面竣工。

“建成後,新增的地下車庫、商超將為大成廣場片區生活、産業、人文功能注入新活力,進一步補齊設施和服務短板,改善附近居民生活品質,提升城市形象,屆時烈士陵園、文廟、大成廣場等老城記憶將重煥新顏。”區住房城鄉建委工作人員表示。

大成廣場片區改造只是璧山區實現城市有機更新的生動實踐之一。除了有計劃、分批次地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璧山區還著力延伸城市綜合管理巡查的觸角,直擊老百姓關心、關注的熱點、堵點、難點問題,持續加強構建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合作新格局,形成全區聯動、層級督導、各方合力、常態長效工作局面。

“我們圍繞‘為民服務’的城市管理底色要求,緊扣‘馬路上辦、馬上就辦’主題,不斷細化15個鎮街、2個管委會以及20余傢具有城市管理職能部門的管理職責,縱深推進城市綜合管理巡查長效開展。”區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道。

實施成效如何?在城市綜合管理巡查的過程中,區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員對照明設施、人行道板等逐一進行檢查,璧青路污水井蓋破損、沿河東路路燈井蓋缺失、虎峰大道路沿石下沉、康寧路路燈井蓋損壞等一系列與民生息息相關問題都及時得到解決。

在加快城市“新陳代謝”的過程中,璧山區還在完善城市路網、推進坡坎崖綠化美化、實施基礎設施微更新、建設重要節點“花境”景觀、等方面下足“繡花功夫”,推動城市更新、治理更加系統化、精細化,讓城市更新既有“面子”,又有“裏子”。

厚植城市生態本底 繪就宜居最美底色

讓城市成為群眾美好生活的有機載體是城市更新、發展不斷追尋的目標。宜居宜遊的環境則承載著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嚮往。城市提升,不僅體現在完善基礎設施、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關鍵還要看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要讓更多群眾感受到高品質生活的美好。

璧山素有公園之城的美譽,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公園城市形態遠近聞名。在璧山,不僅有一批高品質的城市公園,還著手“喚醒”了沉睡的犄角旮旯、撬動城市邊緣的“零散地、廢棄地、邊角地”,住宅小區與主幹道交界處閒置空地搖身一變成為了生機盎然的街頭小花園。

在萬物復蘇的春天,走進玥明臺小區與黛山大道轉角處的萬家岩公園,放眼望去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道路兩旁的花卉競相綻放,在陽光的照拂下搖曳生姿,散發出陣陣馥鬱芬芳的幽香。誰能想到這個街頭小花園的前身是一塊閒置的空地呢?璧山用群眾喜聞樂見的的方式讓城市再度“圈粉”。

公園融入城市,讓“綠色”與城市共生,讓美好駐足市民的家門口。諸如黛山大道旁的野廬公園、沿河西路旁的嘉谷公園等一大批見縫插針、因地就勢打造的“口袋公園”成為了市民家門口的樂園。

“如今的璧山,大大小小的公園‘遍地開花’,生態宜居的氛圍越來越濃,是城市中的桃花源……”璧山用最美好的語言讚美著這座美麗小城,外鄉的遊人也在縱情山水間感受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

新的一年,璧山區將加快建設玉泉湖公園、禦湖公園、動漫公園、科創公園等類型多樣的城市公園,建好老百姓身邊的“口袋公園”“小微綠地”,推窗見景、出門見綠、移步入園已成為璧山人生活常態。

除此之外,璧山區還將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上持續發力,推進排水管網整治三期工程、改造城區一級截污幹管和建設智慧排水“一張網”的同時,著力精準施策降低臭氧污染,保持“三河”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多措並舉讓宜居成為璧山最美的底色。

賡續千年文脈傳承 涵養儒雅城市精神

山出白石、明潤如璧。城市更新行動還包含另一項任務,深度挖掘人文資源,保護好城鄉歷史文化遺存,共同厚植儒雅城市內涵,傳承弘揚城市精神。

循著時間的脈絡細細追溯,沿著空間的腳步慢慢丈量,這座唐至德二年建縣的小城,在時間的流逝中見證著朝代更疊,無聲地訴説著千年文脈浸潤著“璧玉”的傳奇詩篇。

千年文脈,人才濟濟。中國歷代文狀元不足千人,而璧山獨佔其二。遙想當年,馮時行、蒲國寶兩位狀元春風得意、衣錦還鄉,讓人不由得心馳神往。璧山不僅有“雙狀元”,還有數十翰林、進士,興盛的文風為璧山人傑地靈的美譽再添光彩。抗戰時期,謝唯進、黃家富、白深富等民族英雄為璧山又增添一抹動人的紅色。

從文廟、漢代畫像石棺、何氏百歲牌坊、狀元橋、青雲碑林到璧山古八景、天子橋、隱帝流光坊,厚重的文化底蘊融入城市建設細節,鐫刻進城市的基因。

微雕、璧南吹打、璧山鼓韻、璧山草龍、正則繡等傳統技藝,也在一代代璧山人的傳承中不斷融入新元素,逐步走出璧山、走出重慶、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

近年來,璧山區全面梳理、挖掘城市記憶脈絡,因地制宜融入歷史文化元素,將文化符號物盡其用地植入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獨具匠心地融入一座座城市地標建築之中,讓歷史文化活在當下、服務當代。

提升城市形象氣質還需要更加完備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來支撐。璧山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新實施多項文化惠民工程,推動構建“一館四中心”新格局,提升文藝演出頻次,一場場視聽盛宴來到了百姓“家門口”。

移步皆是景,舉目滿眼新。如今的璧山,城市更新提速增效,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品質不斷躍升,一座生態宜居的幸福之城正逐漸走進人們視野,璧山人臉上洋溢的笑容也成為城市更新最美的注腳。(巫秋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