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區大路街道“黨建引領院壩治理”蹚出鄉村振興新路子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12-22 10:02:22 編輯:李柯佑

“現在路燈裝起來了,以後晚上不用摸黑走路,還能出來散散步、聊聊天,熱鬧多了”“公路拓寬了,再也不擔心會車了,輕輕鬆鬆就能開回家,這日子是越過越好了......”近日,在重慶市璧山區大路街道新房村蔣家灣院壩,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對村裏的新變化讚不絕口。

今年以來,璧山區大路街道將“農村院壩”作為開展鄉村治理工作的基層陣地,通過“黨建引領院壩治理”,將重心下移、資源下傾、服務下沉,面對面宣傳政策,心貼心交流溝通,實打實解決問題,不斷提升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活鄉村治理的“神經末梢”。

image.png

協商共議 矛盾和解

璧山區大路街道新房村蔣家灣村民蔣某興和秦某林兩家人的田地相鄰,但因為蔣某興外出務工多年,土地荒廢沒有使用,導致土地邊界逐漸模糊。十多年前,蔣某興回到村裏開始耕种家中的土地,每年在耕種季兩家人都會因為土地問題起矛盾,村黨總支組織雙方進行了多次調解,但收效甚微。

“在院壩調解室,蔣某興再次提出了這個問題,希望能夠得到徹底的解決。”蔣學科談到,“我們邀請村裏的知情人士一起參與,逐一進行調查訪問,還找出了1994年劃撥土地的記錄和依據,並組織兩家人現場丈量土地,確定了雙方土地的邊界,讓雙方都發自內心的接受和認可。”

“這十幾年來,我們兩家總是因為土地問題起衝突。多虧了調解員耐心細緻的工作,讓我們的土地邊界終於理清楚了,以後不會再有矛盾了。”蔣某興高興的説。

新房村蔣家灣土地糾紛的解決是大路街道用活用好院壩調解室化解村民矛盾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大路街道在試點村以院壩為單位,建立起“院壩調解室—村—街道”三級聯動調解機制,深入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採取“每日收集—定期研判—限時整改—督查檢查”閉環管理模式,以矛盾糾紛“源頭化解”為目標,實現“小事不出院壩、大事不出村”。

今年以來,大路街道化解各類矛盾糾紛500余件,受理及時率和滿意率達到100%。

多元共治 鄰里和睦

“這些志願者們給我們幫了很多忙,前一個月疫情,出行很不方便,他們幫我們買菜買肉,還送我們去檢測核酸,現在又接送我們去打疫苗,還幫我們去村裏繳醫保,貼心得很。”提起新房村的志願者互助小隊,大路街道新房村的村民紛紛豎起大拇指。

新房村土地覆蓋較廣,常住人口老齡化嚴重,60歲以上村民佔比超過三分之一,一些村民通過“三級院壩會”“調解室”等反映辦事不便、子女贍養矛盾、鄰里糾紛等問題。

針對村民提出的一系列問題,新房村成立了由組長、網格員、黨員志願者等30余人組成的志願互助隊,積極開展志願服務,及時對有困難、有需求的村民提供關懷,合力幫助村民完成“微心願”,確保院壩內“事情有人管、困難有人幫”,努力營造鄰里和睦的良好氛圍。

截止目前,大路街道轄區有新房村志願互助隊等志願服務組織(團體)數19個、志願者達6830人,今年以來,累計開展活動380余次,奉獻服務時數超7000小時,服務超3.2萬人次。

image.png

共建共用 環境和美

冬日,夜色濃了,大路街道新房村的一盞盞太陽能路燈亮起來了。路燈下嬉戲打鬧的兒童,喝茶閒聊的老人成為了新房村一道和諧的風景線。

而就在年初,新房村5組的居民還在“三級院壩會”向蔣學科“訴苦”,“蔣書記,我們的路是修好了,但是沒得燈呀!晚上走路黑黢黢的,看都看不清楚,你看囊個辦嘛?”

於是,居民的夜間出行難問題成為了新房村“三級院壩會”的問題臺賬之一。“我們村沒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立馬通過問題臺賬向街道進行了反映。”蔣學科説道。

“針對群眾在‘三級院壩會’上提出的建議意見,我們要求能現場解決的就要現場解決,不能現場解決的要做好登記研判,建立問題臺賬、交辦清單,確定責任科室、跟蹤督辦、對賬銷號,公示反饋辦理結果,確保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應。”璧山區大路街道有關負責人表示。

“從在‘院壩會’提出意見到安裝路燈,不到3個月就完成了,快得很!”在“三級院壩會”上反映路燈問題的黃碧蘭高興的表示。

路燈問題只是大路街道通過“三級院壩會”改善村民居住條件的一個事例,一年來,大路街道投入人居環境整治專項資金420萬元,清理生活垃圾524.1噸、農業生産廢棄物42.35噸,整治田間地頭的廢棄物218處,改造外立面1.3萬平方米、戶廁49個,綠化道路約6公里,修建人行便道12.7公里。

攜手共育 鄉風和諧

“以前每年各種人情往來我就要花兩萬多,一年到頭錢包都遭不住。自從成立了紅白喜事會,人情負擔輕多了,鄉里鄉親感情感情也更好了。”提及村裏的民風改變,新房村的村民們現在都這樣説。

“黨建引領院壩治理”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新房村在院壩裏開展“移風易俗”主題宣傳宣講活動,引導廣大群眾更新觀念,提高認識,而且召集村民選舉産生院壩紅白理事會,完善紅白理事會機制,將移風易俗相關內容寫入“村規民約”,併發動紅白理事會成員帶頭簽署《移風易俗承諾書》,帶頭做到喜事新辦,喪事從儉,少辦慶宴、文明節慶。

“為了促進村民互相監督,我們在院壩內設立‘紅黑榜’,實行‘積分制’,對在移風易俗、孝老敬親等方面表現良好的居民獎勵文明積分並在紅榜進行公示,對封建迷信、鋪張浪費等反面典型上黑榜,引導群眾見賢思齊,推動文明新風尚形成。”新房村蔣家灣院壩院壩長蔣炬能表示。

新房村以院壩為單元,成立了院壩黨小組、院壩管理委員會,建立了“兩代表一委員”聯繫院壩制度,推動實現村民自我管理。目前,大路街道17個村(社區)成立院壩黨支部84個、院管會84個,修訂完善“村規民約”8項。

資源共融 産業和順

“莫看這個綠殼雞蛋只有普通雞蛋一半的大小,但是它營養價值很高,其中的鋅、維生素C等成分是普通雞蛋的3-6倍,膽固醇遠遠低於普通雞蛋,價格也是普通雞蛋的2-3倍,大家一起養的話肯定有賺頭。”在“三級院壩會”上,“巾幗致富帶頭人”李大萍正在分享她的創業致富歷程,並希望帶動村民一起養殖。

據了解,李大萍夫妻所經營的養殖場佔地面積達228畝,烏雞、土雞年養殖多達20000余只,綠殼雞蛋還被評為“重慶名牌農産品”,年經營收入達100余萬元。

在“黨建引領院壩治理”工作中,新房村深入挖掘院壩的養殖大戶、種植大戶、致富帶頭人等鄉賢能人,充分發揮“領頭雁”作用,整合院壩閒散勞動力、土地等資源,建立院壩與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利益連結機制,促進種植業、養殖業、食品加工業和服務業聯動協同發展,讓共同富裕的“春風”吹拂到院壩的每個角落。

“未來,我們將發揮好村集體經濟組織、鄉賢能人的示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打造有機農産品特色品牌,盤活壯大院壩集體經濟,讓院民有想頭、有盼頭。”蔣學科表示。

新房村通過“黨建引領院壩治理”,充分發揮村民主體作用,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院壩“矛盾和解、鄰里和睦、環境和美、鄉風和諧、産業和順”的良好局面正在逐步形成。大路街道將繼續深化“黨建引領院壩治理”,深入推進基層黨建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全面構建共建共治共用的鄉村治理新格局,譜寫出治理有效的鄉村“協奏曲”。(石燕玥/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