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重慶脫貧區縣農村每人平均收入增長11% 特色産業覆蓋90%以上脫貧戶

來源:華龍網 時間:2022-12-21 10:42:50 編輯:珍珍

這是一份飽含民生溫度數據,承載著脫貧群眾的笑臉。

去年重慶脫貧區縣農村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達11%,高於全市農村常住居民平均水準和全市居民平均水準;中央財政銜接資金比去年增長12個百分點;脫貧人口特色産業覆蓋90%以上的脫貧戶;脫貧地區生産經營性收入同比增長9.2%;消費幫扶達62.1億元;脫貧人口務工77.77萬人……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紮實推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

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美好鄉村新圖景正在巴渝大地徐徐繪就。

建監測體系

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首先要找到存在返貧風險的困難群眾,並採取針對性舉措開展幫扶。

去年,城口縣雙河鄉永紅村的脫貧戶喻學兵檢查出腦瘤,治病花了13萬多元。通過醫保,醫療費報銷了7萬多元,但自費的6萬多元,也還是壓得家裏喘不過氣。喻學兵身體不好,在外務工的丈夫只好回到家裏照顧她。一家人就靠丈夫打點零工為生,家庭收入大大減少。

好在村幹部及時發現,將喻學兵一家列為防止返貧監測對象,並開展一系列幫扶。縣衛健委啟動特殊醫療救助,在喻學兵自費的醫療費中又報銷了4萬餘元;鄉里為其辦理了一家七口的低保,每個月有3600多元;家裏3個孩子在享受學費減免的基礎上,每人每學期還能領到200元生活補助。

類似喻學兵這種被“拉”回來的例子還有不少。南川區木涼鎮漢場壩村的脫貧戶羅仕勇因病只能靠低保兜底。去年,與他相依為命的母親病逝後,兩個人的低保變成了一個人,生活捉襟見肘。鄉里將其納入監測對象,並把他享受的低保變為五保與殘疾補助,每月領到的兜底保障費用從400多元增加到1000余元。

能發現這些散居在廣袤農村的風險戶,靠的還是“點上重點監測、線上專題監測、片上四級監測、面上大數據監測”立體防返貧監測體系。這個體系按照“不落一村、一戶、一人、一項”的要求,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嚴重困難戶開展全面排查,實施常態化監測、動態化管理,重點關注其收入支出狀況、“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狀況等。

縮小發展差距

促進脫貧縣加快發展

脫貧攻堅以來,重慶18個貧困區縣順利摘帽。如何進一步縮小發展差距,有序推動鄉村振興重點工作,實現共同富裕?一系列破題政策應運而生。

——創新性開展“一縣一策”重點幫扶。對城口、巫溪、酉陽、彭水4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實行“一縣一策”精準幫扶,共列出政策支援清單200多項、規劃實施項目160多個。

在幫扶政策方面,共制定7個方面共84條。這些政策根據重點幫扶縣的特點,形成強度不同、週期不同、側重點不同的政策套餐。如酉陽、彭水面積較大,脫貧人口相對較多,在轉移支付、債券額度、醫療衛生、人才引進等各方面的支援力度相應較大。城口山地特色明顯,則支援其開展林業綜合試點,創建碳中和示範區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等工作。

配套項目方面,四個重點縣圍繞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屏障建設、産業轉型升級、城鄉融合、公共服務、資源要素保障六個方面開展160多個項目。每個項目均明確建設年限、建設內容、責任單位和支援單位,確保政策落實落地。

——不斷加大對易地搬遷後續扶持力度。“一點一策”扶持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加大銜接資金用於易地搬遷後續扶持力度,確保搬遷群眾真正搬得出、穩得住、能就業、逐步能致富。

在重慶最大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黔江區城南街道青坪社區李家溪安置區,食用菌産業園、多肉植物培育基地、服裝加工廠等産業拔節生長。當地每一戶有勞動力的家庭,均有1人以上實現就業。

市發展改革委、市鄉村振興局等23個部門聯合出臺《關於切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實施意見》,提出通過做特做優特色産業、豐富拓展産品銷售渠道、拓寬就地就近就業渠道、支援搬遷群眾自主創業、加強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等23項措施,實現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建立完善“五位一體”幫扶矩陣。建立市領導+市級幫扶集團+協同區縣+駐鄉工作隊+産業指導組“五位一體”幫扶矩陣,市“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帶頭,20多位市領導挂帥,優化組建17個市級幫扶集團,選派17個駐鄉工作隊,優化“一區兩群”區縣對口協同發展機制,整合資源、高位推動。

不斷縮小脫貧群眾收入差距

特色産業覆蓋90%以上脫貧戶

産業是穩定脫貧的關鍵。現在,越來越多的脫貧地區特色産品連接上城市,擺上了市民的餐桌。

以黃精為主導産業之一的石柱中益鄉華溪村,當地幫扶車間裏,中益黃精面正在熱火朝天生産。這條生産線年産量可達2000噸,將極大提高以黃精的附加值。

立足當地資源稟賦,正成為重慶農民增收關鍵。重慶創新産業發展機制,出臺《關於推動脫貧地區特色産業可持續發展的十條措施》,18個脫貧區縣均組建鞏固提升特色産業專班,特色産業覆蓋90%以上脫貧戶。財政銜接資金用於産業發展的比重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延續脫貧人口小額信貸政策,確保脫貧人口應貸盡貸。創新推出“富民貸”“渝快振興貸”“江津花椒貸”“巫山脆李貸”等金融産品,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坐飛機去山東務工,也成為農村的“新時尚”。不少從未坐過飛機的脫貧戶,從政府手中領取免費飛機票,打著“飛的”去打工。在疫情期間,為促進務工增收,推動《促進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十三條政策措施》落實,重慶建立促進脫貧勞動力穩定就業聯席會議制度,通過幫扶鼓勵外出務工、就近就業、以工代賑、幫扶車間、公益性崗位等綜合措施促進脫貧勞動力穩定就業;對轉移到山東省連續就業3個月及以上的脫貧人口,額外給予3000元的穩崗補貼、最高3000元的以工代訓補貼、800元的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

重慶還出臺促進低收入脫貧人口穩定增收的具體措施,持續促進低收入脫貧人口穩定增收。依託中央單位定點幫扶、魯渝消費協作、市級幫扶集團購銷幫扶、“萬企興萬村”等渠道,助力鄉村振興“加速度”。(記者  趙紫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