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尾,重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斷有分紅的喜訊傳來:
幾天前,渝北區洛磧鎮大天池村全村1311人領取了26.76萬元集體經濟分紅,拿到“過年錢”,大家高興不已;
再過幾天,涪陵區馬武鎮白果村村民田茂連即將第6次收到“分紅錢”,通過出租固定資産,全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1708人,每年都有穩定分紅。
在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擴面深化農村“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推動下,今年全市農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20億元,其中4000多個村收入在10萬元以上,同比增幅均達到10%以上。
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説,重慶通過一系列大膽探索,盤活了農村人、地、錢等資源要素,充分調動了幹部、群眾幹事創業的積極性,既強了村,又富了民,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600多萬畝土地被盤活
12月15日,銅梁區石魚鎮三和村提回了一台紅色的“農夫”牌大拖拉機。村支部書記姚永國説:“有了這個‘大鐵牛’,合作社今後就可以從事代耕代種,村民也有更多分紅!”
2018年,三和村通過清資核産盤活閒置地,摸索出了一條通過“三變”改革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增收的有效路子。
當年,村集體牽頭聯合農戶共同成立了股份合作社,利用兩年時間將334畝閒置地全部種上大五星枇杷、糖葉香橙等果樹,將200多畝閒置田統一種植了水稻。“我們通過合作社佔股50%、村集體佔股30%、農戶佔股20%的方式,對清資核産出來的閒置土地進行統一的耕種收,不僅解決了坡耕地閒置問題,還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帶動農民戶均增收幾百元。”姚永國説。
隨著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近年來,我市各區縣對林地、耕地、池塘、廢棄學校、廢棄村辦公室等資産進行系統性摸底,做到家底清楚,心中有數。同時,通過大膽創新,將許多閒置的、無形的資源“變”出了價值。
截至目前,全市累計盤活耕地和林地600多萬畝、閒置農房7864套,盤活集體經營性資産18.8億元,617萬農民受益。
3797個村完成“三變”改革
在“三變”改革中,重慶抓住“股權”這一核心,向試點村投入各類扶持資金,讓372萬餘名農民股東吃了“定心丸”。
在豐都三建鄉,當地通過積極探索“黨支部+企業+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全鄉1.87萬畝土地資源變資産、1.5億元資金變股金、1.38萬農民變股東,激活産業發展“一池春水”。
“通過農戶以土地入股、集體以資産入股、業主以資金入股的形式,組建了8個村(社區)股份合作社。以綠春壩村股份合作社為例,進入豐産期後,每畝雷竹的産值有6000余元,村民按30%的比例分紅,每畝地能獲利1800余元。”三建鄉相關負責人介紹,三建鄉全域實施“三變”改革以來,盤活了全鄉1.87萬畝土地,每人平均實現增收1079元。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三變”改革村擴大到3797個,佔比超過40%。
財政資金股權化利用
為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自2016年起,我市在35個重點農業區縣探索了農業項目財政補助資金股權化改革,此後又結合“三變”改革加以調整和深化。
具體來説,對於之前直接補助給農業企業的財政補助項目,變為由項目所在地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按財政補助資金30%—50%持股,這樣一來,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就能按持股資金5%—10%/年的標準固定分紅,變最初的農業企業“一方獨享”為“多方共贏”。
在永川區五間鎮,村民孔德銀原年均收入僅2000余元,後來通過農業項目財政補助,加上流轉土地3.7畝給同申元食用菌公司後,該農戶總計年收入超過9000元,實現了增收。
如今,全市已累計實施相關項目8763個,涉及財政資金55.24億元。實施股權化改革項目2067個,涉及財政資金13.26億元,惠及1997個村集體經濟組織、45.5萬農戶。
“接下來,我們還將以擴面深化‘三變’改革為抓手,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成果,為各地大膽探索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創造寬鬆的政策環境。”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説。(趙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