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邊鳥語花香、湖面波光粼粼。近日,改造一新的重慶市沙坪壩區青木關鎮工農壩大橋成為當地一處新的“網紅打卡地”,每天沿橋晨練迎接朝陽、傍晚散步欣賞落日的人群絡繹不絕。
沙坪壩區青木關鎮自古便是重慶通往璧山、合川乃至川北、陜西的要隘。抗戰期間,一大批機關、學校搬遷至此,留下許多名流生活的印記,古老的官道便是從如今的青木關老街穿街而過。
青木湖就在青木關鎮,湖區山清水秀。湖上有一座石拱橋橫跨兩岸,石拱的倒影清晰地顯現在水上,看上去恰似一個標準的大圓,一半插進水裏,一半立於水面,它就是工農壩大橋。
工農壩大橋始建於1969年8月,橋身長120米、寬4.5米、高12.6米,橋體用條石壘砌,由12個石孔組成,又稱“生肖橋”,含有一年十二月之寓意,是兩岸群眾出行的重要通道,尤其是青木湖對岸群眾通往外界的必經通道,車輛行人常年絡繹不絕。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群眾保有車輛越來越多,車流量急劇增加,也讓年久失修的石拱橋早已破損不堪,不斷出現欄杆風化、橋面凹陷、鋪裝損毀等安全隱患。2017年,經過專業機構安全鑒定,工農壩大橋被確定為四類危橋。
為消除安全隱患,青木關鎮人民政府連續幾年多次對大橋風化的欄杆進行更換、對路面坑洼處進行平整修復,並安裝警示標誌、危橋通告等,安排勸導員在大橋兩端進行24小時值守,嚴格落實通行車輛的限高、限重、限車型管理。同時積極主動與上級部門溝通協調,並提出建議,爭取到專項資金修建了管家橋工農橋組至青木湖村黑塘坎組繞道公路,分流部分車輛,為大橋“減負”,為安全“加固”。
隨著鄉村振興穩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深入實施,鄉村全面走向開放,對交通等基礎設施的要求越來越高。青木關鎮管家橋村人大代表徐在錄、青木湖村人大代表羅莉娟、黃天偉等多位鎮人大代表多次在青木關鎮人代會上提出了《關於禁止車輛通行工農壩大橋的建議》《關於對工農壩大橋橋面進行改造的建議》等建議。青木關鎮人大高度重視,組織區鎮兩級人大代表到大橋現場及周邊進行視察調研,通過走進附近農村院壩召開院壩會等形式,聽取群眾對橋面改造的意見建議,並將相關問題進行整理提交給鎮相關部門跟進落實。在青木關鎮第十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十次會議上,經47名人大代表投票表決出了“工農壩大橋橋面改造”等6項青木關鎮重點民生實事,最終得以落地實施。
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青木關鎮通過多方籌措資金,爭取到改造資金70余萬元,對橋梁護欄和橋面進行改造整治,並在大橋沿線加裝了14盞路燈。同時,為了延長橋梁使用壽命,目前,工農壩大橋已被調整為人行景觀橋使用,過往車輛由新建沿湖公路通行。工農壩大橋的改造大大提高周邊群眾的幸福指數。村民們表示,“家門口的風景”越來越好,出行更方便,環境更整潔,鄉村越來越宜居。
“建好民生工程,辦好民生實事,就是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就是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青木關鎮人大主席古德倫表示,青木關鎮人大將始終把落實重點民生實事項目擺在重點工作中,聚焦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以持續增進民生福祉為出發點,從力量分配、措施落實到進度安排上隨時了解進展,助推處理解決民生實事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讓更多群眾共用發展的成果。(郭思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