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大足讓石刻文化活起來

來源:新華社 時間:2022-11-01 10:43:39 編輯:珍珍

image.png

寶頂小佛灣保護工程修復現場(2021 年 12 月 29 日攝) 羅國家攝


◇大足石刻,在文物保護傳承上求實效,在利用上求發展

大足石刻作為重慶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産,被譽為世界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近年來,大足區立足文化資源優勢,把保護好研究好傳承好利用好大足石刻作為推進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號工程”,對標國際一流,全力加快打造國際知名旅遊地,推動文物保護利用活起來興起來。  

拿起“放大鏡”,在文物保護研究上求實效

抓好文物保護是前提。大足區先後投入各類資金1.46億元,實施重大文物保護項目24項。歷時8年完成的寶頂山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被評為第三屆全國優秀文物保護工程。  

一是加強統籌謀劃。摸清家底,圍繞75處石窟寺及石刻,全面開展大足石刻保護現狀專項調查,切實做到檔案清、數據明;強化法規引領,積極修訂完善《重慶市大足石刻保護條例》,明確管理體制、保護範圍、利用要求、處罰標準等10方面具體內容;聚焦問題導向,對68處中小石窟啟動本體保護、安全防範、環境整治等工作。大足石刻上述保護利用經驗做法,作為“重點石窟寺保護利用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

二是強化科技支撐。對石刻病害檢測、岩體穩定性評估、保護修復新材料、智慧監控等關鍵技術開展攻關,先後建成大足石質文物保護中心、大足石刻安全技術防範中心、大足石刻監測預警中心等科技平臺,全面提升石窟寺保護能力。其中,利用大足石刻監測預警平臺採集數據480萬條,及時預警處理造像失穩、滲水、風化等隱患3139個,實現石窟寺由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的跨越式發展。大足石刻年度監測報告連續三年被評為“中國世界文化遺産優秀監測年度報告”。  

三是共謀示範保護。將大足石刻寶頂山臥佛、小佛灣修繕工程等納入川渝石窟保護示範項目啟動實施;聯合樂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共同參與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石窟文物本體風化病害評估系統及保護技術研究”;與敦煌、雲岡、龍門簽訂四大石窟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成立戰略發展聯盟;與義大利文化遺産保護機構合作開展“大足石刻舒成岩摩崖造像保護”等項目,不斷推動文物保護工作跨越發展。

高舉“擴音器”,在文物傳承上掘精髓  

抓好文物傳承是根本。大足區深入挖掘闡發大足石刻中蘊含的“慈、善、孝、義、廉”等文化元素,提高文化闡釋和展示傳播水準,用文化對話世界。

首先,以學術研究為中心,確保“心中有數”。大力推動以大足石刻為中心,涵蓋巴蜀石窟研究的“大足學”學科建設,與四川美術學院合作成立大足學研究院,與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合作建立大足學研究中心,共建研究生培養基地。先後出版《大足石刻全集》《大足石刻編年史》等專著、圖錄50余部(本),發表論文1000余篇。搭建大足石刻學術交流平臺,舉辦“中國石質文物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大足石刻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各類學術研討和交流活動20余次。

其次,以政德教育為重點,突出“關鍵少數”。結合大足石刻中蘊含的志道忠誠、崇儉尚廉、警示懲戒等內容,編制幹部廉政教育教材,向黨員幹部發放2萬餘冊,開設“大足石刻廉潔文化與幹部作風建設”等特色黨課,教育引導幹部加強政德修養、打牢從政之基。將大足石刻廉政教育基地創建為重慶市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基地,累計為240余個班次、1萬餘名幹部開展現場教學。

第三,以家風家教為基礎,引領“絕大多數”。成功將大足石刻內容編入國家統編中學《中國歷史》教材,教育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結合全國婚俗改革試點,挖掘大足石刻中的孝親敬老、勤儉持家、與人為善等文化內涵,打造獨具地域特色的《居民公約》,推動公序良俗進入千家萬戶。  

裝上“加速器”,在文物利用上促發展

抓好文物利用是關鍵。大足區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找準文物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的科學定位,統籌協調推進文物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  

一是以文藝創作實現文物新表達。推動石刻文化與文藝作品深度融合,打造“天下大足·飛躍夢想”“天下大足·千年回眸”等演藝項目,拍攝《大足石刻》紀錄片、數字4K影片《天下大足》和8K球幕影片《大足石刻》,創作《遇見大足》《趙智鳳傳》《韋君靖》《寶頂之巔》等小説、歌曲作品60余部(首)。

二是以文創産品創造文物新價值。建設大足石刻文創園,引進雕塑、文創等企業143家;圍繞“佛足”“六道輪迴”“牧牛圖”等大足石刻經典造像開發文創産品400余種,均深受市場歡迎。大足石雕列入2021年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大足石刻先後入選“重慶十大文化符號”“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  

三是以産業融合引領新動力。堅持“文旅+”,以全域建設大足石刻文化公園為抓手,充分利用AR/VR、全息投影、5G等聲光電新技術,創新設計夜間經濟新場景,著力推動大足石刻文化元素走下崖壁,融入城市,真正實現“精美的石刻會説話”。以鄉村振興為支撐,重點抓好十里荷棠城鄉融合發展示範片和隆平五彩田園等5個鄉村振興示範點提檔升級;切實推進大旅遊環線建設,加快提升“城景通、鎮景通、景景通”。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契機,積極引領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倡導發起巴蜀文化旅遊走廊世界遺産發展聯盟,聯動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樂山大佛、武隆仙女山、南川金佛山等建立區域文化旅遊推廣聯盟,紮實推進遊客互認、門票互惠、宣傳互動、線路互通,聯合推出研學、康養、賽事等主題精品旅遊線路6條,不斷擴大“朋友圈”、深化“合作圈”、升級“生活圈”。2021年,大足區接待遊客294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54億元,較2020年上升16.75%和25.67%。  

下一步,大足區將圍繞“文物保護的樣板、傳承利用的示範、文旅融合的標桿”目標,持續提升大足石刻保護研究利用水準,真正讓大足石刻活起來興起來,讓四海賓客涌進來住下來。(中共重慶市大足區委書記 陳一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