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銅梁區侶俸鎮: 擦亮“魚米之鄉”品牌 推動鄉村振興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7-10 23:52:25 編輯:珍珍

今年來,重慶市銅梁區侶俸鎮全面貫徹落實區第十六次黨代會提出的“四地”“四個大抓”“四個持續強化”目標任務和工作舉措,以及全區鎮街工作會精神,主動融入銅梁城區,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各項工作,真正讓侶俸成為銅梁的米袋子、菜籃子、果園子,把“魚米之鄉”這塊牌子擦得更亮,讓“千年侶俸興業之地”唱得更響。

蔬菜種植推動鄉村産業振興

仲夏時節,筆者走進侶俸鎮文曲村蔬菜基地看到,一個個大棚整齊劃一,大棚內番茄藤蔓上綠葉茂盛,枝頭挂滿色潤飽滿的番茄,村民忙碌的身影隨處可見,笑臉綻放出豐收的喜悅。

侶俸鎮文曲村距銅梁城區4公里,西郊綠道在村東北角穿過。2021年,文曲村吸引了8位種植大戶返鄉創業。8位大戶共流轉土地1800畝,種植了番茄、南瓜、四季豆、豇豆、瓠瓜、茄子、白菜、萵苣等蔬菜,打造特色蔬菜種植基地。因田間管理規範,蔬菜品質好、無污染,基地與重慶市內的多家大型蔬菜批發市場、超市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這段時間,我們每天都要拉六七噸蔬菜發往重慶雙福農産品批發市場。”凃遠超説。凃遠超是8位種植大戶中的一位,他在文曲村9組流轉了土地300多畝,種植番茄、南瓜、四季豆等蔬菜。“目前,一季番茄、黃瓜畝産可達10000斤左右,一季絲瓜、瓠瓜畝産達7000~8000斤。行情好的話,一畝地每年能掙萬把塊錢。”

蔬菜基地用工量特別大,全年都需要工人進行田間管理勞動。基地裏,十幾位工人有説有笑,正忙著採摘、裝箱、過磅。他們都是附近的村民,今年沒有選擇外出務工,在家門口就有活幹、有錢賺,還能照顧家庭,生活多了許多歡聲笑語。“蔬菜基地的農活簡單,我們每月能賺2500塊錢左右。大家都很滿意。”50歲的周鳳家住文曲村5組,家裏幾畝土地全都流轉給了蔬菜基地。她每年可以按時拿到土地租金,在蔬菜基地上班,一個月還能掙兩三千塊錢。

“蔬菜基地實現了村集體增收,帶動了村裏500多人就業。農民就有了土地租金和打工兩份收入,大家都很樂意蔬菜基地在這邊落戶。”文曲村黨支部書記周在春説。

文曲村的蔬菜産業是侶俸鎮特色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作為首批市級“一村一品”示範村鎮,侶俸鎮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是傳統的農業大鎮。全鎮種植蔬菜2萬畝,年産量近10萬噸、産值2億元。同時,實施宜機化改造324畝,建設高標準農田核心示範片750畝,年出欄肥豬2.6萬頭、仔豬10萬頭。農業品牌培育效果明顯,全鎮綠色食品認證達30個。

侶俸鎮産業為何取得如此明顯的效果?侶俸鎮黨委書記李繼紅介紹,侶俸鎮始終全力發展蔬菜産業,打造蔬菜小鎮,挖掘侶俸文化。今年來,侶俸鎮採取“社會資本+村集體+農戶+龍裕公司”模式,建立完善了利益聯結機制,持續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下一步,鎮裏將繼續大力引進推廣優良蔬菜品種,充分發揮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示範樣板,在文曲、保鄉、石河、水龍等4個村建設集科研、種源、育苗、高效種植、分揀配送、銷售于一體的全産業鏈蔬菜基地,努力將侶俸鎮打造成為西南地區第一個種源研發基地。”李繼紅表示。

農旅融合注入鄉村發展新活力

在侶俸鎮水龍村觀測灘水庫,魚群在水中歡快嬉戲。近年來,村裏在觀測灘水庫放養家魚發展生態漁業,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

觀測灘水庫流經水龍村5個組,生態環境良好、水量充沛、水質清澈。“觀測灘水庫水面面積有380余畝,以前主要用於農業灌溉。”水龍村黨支部書記曾勇介紹,在鎮裏的支援下,村裏發展清水魚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觀測灘水庫清水養魚項目採取“村集體+農戶”的管理模式,由農戶參與日常管理工作。目前,觀測灘水庫年産花白鰱魚2萬多斤,年收入約10萬元。

在離觀測灘水庫不遠的水龍村9組,侶俸鎮農文旅融合示範片——水龍村的50畝特色蟠桃和精品柑橘集體經濟果園已初具規模。筆者在經濟果園看到,成片的蟠桃樹和綠油油的蜂糖李樹、柑橘樹長勢喜人。

這50畝集體經濟果園是村裏整治撂荒地發展起來的。這段時間,曾勇一有時間就會到果園察看果樹生長情況,叮囑村民注意管護事項。“目前,果園用工期間可以滿足10多人就業。果園發展起來後,將滿足更多村民務工需求,可實現年收入5萬元左右。”曾勇説。

像水龍村一樣,近年來,侶俸鎮積極發展玉米、生豬等特色農業,打造市農科院科研基地玉米基地230畝、漁業157畝、萬頭生豬養殖場等特色農業産業基地。

“目前,我鎮緊緊圍繞‘一鎮一主題’,著力抓好文物保護,大力打造水龍、西嶽農文旅融合示範片。”李繼紅表示,接下來,侶俸鎮將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盤活閒置資源,積極引進業主,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通過連點成線,打造集農業、文化、旅遊為一體的示範片,適時開展“柑橘採摘節”“草莓採摘節”“金秋垂釣節”等農業節會。深入挖掘侶俸歷史文化等農旅融合新品,開發一些具有藝術性、紀念性、實用性的農特旅遊商品,促進休閒旅遊消費,提升旅遊吸引力。

完善基礎設施築牢鄉村振興根基

夏日的侶俸鎮,草木繁盛、鬱鬱蔥蔥。行駛在開滿雞冠花、萬壽菊的鄉村公路上,筆者看見,綠油油的水稻已開始挂穗。田園美景中,巴渝風格的農家別墅錯落有致,房前屋後、公路兩旁乾淨整潔。整個鄉村構成了一幅幸福和諧的美麗畫面。

“以前,大家的環保意識很差,房前屋後到處都有各種垃圾,整個居住環境看起來亂糟糟的。”侶俸鎮志和村村民劉德芳告訴筆者,在鎮裏和村裏的宣傳引導下,她和鄰居們都十分重視房前屋後和家裏的環境整治。她十分喜歡種植綠植花卉,房前屋後都擺滿了花缽。她家還被鎮裏評為“美麗庭院示範戶”。

人居環境美了,村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更高了。和劉德芳一樣,如今,志和村的不少村民在村道兩旁和房前屋後栽種花草樹木。更讓村民舒心的是,村裏把改廁作為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內容,大力實施農村“廁所革命”,改造衛生廁所。村民告別了旱廁,用上了水衝式衛生廁所。不少村民家的衛生間裏,沖水馬桶、浴霸、熱水器一應俱全。同時,大力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統一清運垃圾,做到了日産、日清、日運。“垃圾有人清,環境有人保持,村裏的‘顏值’自然就提升了。”劉德芳説。

近年來,侶俸鎮積極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場鎮提質行動,修建“四好農村路”、新建廣場、推行“垃圾不落地”等,城鄉顏值不斷提升。

2021年,侶俸鎮在池水河社區建起了2500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補齊路、水、電、氣、訊等基礎設施短板,實施人行道、公廁、停車場改造,大力開展“十亂”現象整治,讓場鎮既可居、更宜居。

“接下來,侶俸鎮將主動融入銅梁城區,全力建設水龍西嶽農文旅商融合示範片,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真正讓侶俸成為銅梁的米袋子、菜籃子、果園子,把‘魚米之鄉’這塊牌子擦得更亮,讓‘千年侶俸興業之地’唱得更響。”李繼紅説。 (何靜怡、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