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新能源汽車悄然發力“超車”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2-07-11 09:53:50 編輯:李柯佑

數據>>>

目前,重慶已有16家新能源整車企業,新能源汽車年産能已經達到百萬輛,佔全市汽車總産能的25.8%

■重慶部分新能源汽車車企上半年銷量

●長安汽車,1-6月,銷量達84958輛,同比增127.26%

●力帆科技,1-6月,銷量達12547輛,是去年同期的116倍

●賽力斯汽車有限公司,6月銷量達7658輛,同比增長524.12%

資料來源市經信委

最近,重慶車企公佈的一組銷售數據,可謂振奮人心。

長安汽車,今年6月,自主新能源車型批售量達18268輛,同比增長33.12%;今年1-6月,銷量達84958輛,同比增127.26%,遠超全國平均增長水準。

小康旗下賽力斯汽車有限公司,6月份新能源汽車銷量也在5月份5651輛的基礎上再次“躍進”,達到7658輛,同比增長524.12%。

力帆科技,6月份新能源汽車銷量達3126輛,今年1-6月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12547輛,是去年同期的116倍。

“太令人驚訝了!不,應該用驚喜來形容!”一業內人士接受重慶日報記者採訪時説,前幾年,重慶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感覺一直不溫不火,2020年全市新能源汽車産量佔全國的比重僅為3.2%,遠低於重慶整體汽車板塊在全國的佔比。對於重慶新能源汽車産業的未來,他曾表示“憂心忡忡”。

但今年以來,重慶車企的表現,卻讓他異常興奮地直呼:“重慶新能源汽車發力了!”

市經信委相關人士也表示,如今,重慶主要乘用車企在新能源市場的表現明顯強于大市,各家企業依託技術先進的重點産品,實現了在新能源板塊的加速“超車”。

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在中國汽車産業版圖中,重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數據顯示,重慶汽車産銷量在全國總量的佔比達8%左右,2015年還曾以每年300萬輛的産量,成為中國第一大汽車生産基地。

然而,近年來,當國內汽車行業開始向新能源賽道轉換時,重慶的反應卻讓人感覺有些“慢半拍”。

來自市經信委和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2020年,全市新能源汽車年産量從4.04萬輛增長到5.11萬輛,而全國新能源汽車總産量從79.4萬輛增長到136.6萬輛,重慶佔比不增反降。

“那幾年,公路上幾乎是隔一兩個月,就會出現一款新能源汽車的新車型,但其中很少有重慶品牌的身影。”市場觀察人士曲雲超表示。

是重慶汽車産業後知後覺?

答案是否定的。其實,早在21世紀初,重慶汽車産業就吹響了向新能源汽車轉型的號角。2014年,重慶市政府出臺了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相關方案,近年來又陸續出臺一系列産業發展政策。當時,重慶就已經有長安汽車、小康、力帆、上汽紅岩、慶鈴、恒通等10多家新能源整車企業,不但能生産新能源乘用車,還能生産各類大中小客貨車。

但儘管如此,車企們的表現卻讓人感覺“雷聲大雨點小”。直到2020年,長安汽車前後僅推出了十來款新能源汽車,且絕大多數還是在原有燃油車平臺上進行“油改電”的車型。

2020年,長安新能源汽車銷量約為3萬輛,僅佔長安汽車全年銷量的1.5%。同期,蔚來、理想、小鵬等造車新勢力,銷量分別達到4.3萬、3.2萬、2.7萬輛。

就在許多業內人士為重慶新能源汽車産業憂心忡忡時,畫風突然轉變——2021年,長安新能源汽車銷量猛然突破10萬輛,重慶新能源汽車産銷也同比猛增252%。今年以來,這種增長趨勢得到進一步延續。

重慶新能源汽車産業在這個當口發力,到底有何玄機?

不見兔子不撒鷹

5月16日,記者在長安汽車全球研發中心,見到了長安的新一代超集電驅系統。

這套電驅系統“個頭”跟一般的燃油發動機差不多,卻將電機、減速器、電機控制器、交流充電等多功能深度整合于一體,並且擁有全球獨家高頻脈衝加熱技術,只要一分鐘就可以讓電池包在極冷的環境下溫度上升4℃。該系統攻克了電池包從內部加熱的世界級難題,可謂新能源電池真正的“黑科技”。

“其實,長安從2001年就開始研發新能源汽車,投入了大量資金和人力,也積累了許多核心技術。”長安汽車副總裁、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楊大勇告訴記者,如今,除了電芯外,長安已將“大小三電”領域的關鍵技術都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既然如此,為何長安前期僅投放了少量“油改電”車型?

“可以説,過去我們是‘不見兔子不撒鷹’。”楊大勇説,包括長安在內,大部分傳統整車廠家過去對新能源汽車行業有兩大基本判斷——一是技術尚不成熟;二是市場尚不成熟。

技術上,過去,汽車動力電池能量密度不夠、價格較貴,安全性成本也較高;市場上,如果是一輛國産燃油車,一套發動機帶變速器,只要1.5萬元,但是換成續航500公里的電池包就要7萬元,也就是説,同樣一台汽車,從燃油車變成電動車的話,成本大約增加5.5萬元,“大多數消費者並不買單。”

因此,前些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結構,是“兩頭大中間小”。一頭,是以五菱宏光MINIEV為代表的低端電動車,價格不過4萬—5萬元/臺;另一頭,是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高端電動車,價格動輒30萬元以上。他們瞄準的,都是家庭的第二輛車——原因很簡單:基於里程焦慮、安全焦慮,大部分購買第一輛車的家庭,仍然會選擇燃油車。

“一個成熟的市場,應該是‘兩頭小中間大’,呈紡錘形結構。”楊大勇認為,中端市場才是真正的市場主力。

重慶新能源汽車的另一個主力軍——小康也有與長安相似的感受。

2016年,小康旗下賽力斯汽車有限公司設立研發中心,開始研發高端新能源汽車。2019年,該公司第一款新能源汽車在兩江新區下線。“前幾年,由於市場未培育起來,我們做得很艱難。”賽力斯汽車有限公司輪值總裁許林坦言。

該出手時就出手

近年來,隨著技術的逐漸成熟,消費者的接受度越來越高,新能源汽車銷量逐漸攀升。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不過77.7萬輛;2020年便增長為136.7萬輛;2021年,更猛增至352.1萬輛。

2020年,以比亞迪為代表的車企開始進軍中端市場。“這標誌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窗口期真正到來了。”楊大勇説。

時候到了,該出手時就出手!

也就是從這一年起,長安開始大量開工新能源汽車。“一個新車型從研發到下線,一般需要兩年時間。”楊大勇告訴記者,所以,今年起,長安將進入新能源汽車的密集上市期。僅今年,長安就計劃推出8款新車,産品線覆蓋低、中、高端。其中,“糯玉米”定位為十萬元以下的“國民精品代步車”;C385定位為面向主流市場的20萬—25萬元級轎車;阿維塔E11則定位為面向高端市場的30萬元級中型SUV。

賽力斯汽車也有大動作。今年,其與華為共同推出的高端智慧電動汽車——“問界M5”上市後,銷量節節攀升,迅速躋身20萬元以上高端新能源SUV銷量前三強。

許林透露,賽力斯還將在今年上市售價30萬元/臺以上的“問界M7”。目前,他們和華為正一起研發“問界M9”,每台售價預計為40萬—50萬元。

市經信委相關人士表示,通過前幾年的嘗試和探索,重慶車企産銷開始上量,産品競爭力也得到進一步提升,説明大家都找到了適合自身的新能源汽車發展節奏和路徑。如今,大家正抓住窗口期,乘勢而為,搶佔市場。

“內扶外引”開新局

瞄準新能源機遇,政府層面的動靜也不小。

來自市經信委的消息,重慶計劃到2025年,全市智慧新能源汽車産量達到100萬輛,在整車産量的佔比達到30%。為實現這個目標,重慶加大了“內扶外引”的步伐。

內部,目前我市已有16家新能源整車企業,新能源汽車年産能已經達到百萬輛,佔全市汽車總産能的25.8%。但因種種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産能並未得到充分發揮。為此,重慶將加快培育本地原有的龍頭企業,例如支援長安汽車集中資源推動長安阿維塔品牌發展,加快賽力斯AITO、福特野馬投産。

外部,我市先後引進吉利極星、理想汽車等中高端整車項目。其中,吉利極星項目預計2023年1季度建成投産,年産高端新能源汽車5萬輛;理想汽車年産3萬輛新能源整車項目也計劃于最近開建。

據預測,隨著“內扶外引”戰略不斷取得新成效,全市智慧新能源汽車産量2025年達到100萬輛的目標有望實現。

此外,“重慶造”新能源汽車産品檔次也在不斷提升。計劃今年上市的長安阿維塔、賽力斯與華為合作的問界M7、合資品牌福特野馬純電版,這些車型都是30萬元級的高端車型。

可以預見,一個屬於重慶新能源汽車的春天,就要到來。(記者曾立 白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