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第一條鐵路 搭起雙城經濟圈“骨架”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2-07-01 11:51:03 編輯:珍珍

開欄的話

1952年7月1日,成渝鐵路全線建成通車。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修建的首條鐵路,極大地帶動了川渝經濟發展,為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打下基礎。

成渝鐵路通車70週年之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全面提速。新的征程已經開啟,今日起,本報推出“駛過70年光陰從成渝鐵路看川渝巨變”系列報道,充分展示成渝鐵路沿線70年來的巨變、未來發展前景,以及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點項目進展和成效。敬請關注。

70年前的今天,重慶菜園壩火車站、成都火車站廣場,紅旗飄揚、鑼鼓喧天、人聲鼎沸,人們共同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後建成的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全線通車。

回望70年歲月,成渝鐵路打破了四川盆地蜀道難的局面,為今天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搭建了最初的“骨架”。川渝兩地間從一條成渝鐵路,到與現在的渝遂鐵路、成渝高鐵“三線運作”,交通發展獲得重大突破,帶動川渝兩地經濟、科技、民生等各方面取得重大發展。

回望70年歲月,成渝鐵路不僅承載著川渝兩地人民對鐵路的期盼,更昭示著新中國對國家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信心、決心。成渝鐵路從籌劃、決策、融資、建設到管理、運營等,全部第一次由中國人自主完成——這些“第一次”也為新中國鐵路的建設規範、技術標準、管理方式等探索出了自主道路。

回望70年歲月,成渝鐵路帶來的不僅是“城”與“圈”的互聯互通,更推動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處的成渝地區融入國家發展大格局,進一步凸顯雙城經濟圈區位優勢,與世界對接。

兩天前,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五次會議在重慶舉行,川渝共建機制、共繪藍圖、共謀政策、共建項目、共推平臺的全方位合作,正不斷向縱深推進。

一條財富流動之路:

帶動百業發展至今仍發揮重要作用

2022年4月14日上午10時,永川國家高新區鐵路專用線正式通車運作,搭載著25節運輸汽車專用車廂、195台“長城炮”和“坦克300”的長城汽車專列首發,在鳴笛聲中駛出永川欄杆灘火車站,開往河北保定。

這條位於永川國家高新區鳳凰湖産業園的鐵路專用線,正是由成渝鐵路欄杆灘站改造而成——在原有3條到發線基礎上新建了1條到發線、2條貨物裝卸線,運力為小汽車60萬噸/年、集裝箱50萬噸/年,總運量為110萬噸/年。其中小汽車裝卸線幾乎修到了長城汽車永川工廠門口,與工廠成品車庫只有一橋之隔。

“西南是交通第一,有了鐵路就好辦事。”70年過去,當年主導修建成渝鐵路的鄧小平的話音猶在耳邊。成渝鐵路作為交通動脈,改變了西南地區特別是川渝兩地的格局,也繼續為雙城經濟圈騰飛發展發揮著巨大作用。

“如果沒有成渝鐵路盤活當年的重慶101鋼鐵廠(重鋼前身),也就沒有後來的重鋼。”原重鋼退休工人熊名珍老人在接受重慶日報採訪時曾感慨地説。

1950年,新中國的第一根鋼軌在重鋼軋出,被鋪就在成渝鐵路上;上世紀80年代,重鋼在全國鋼鐵企業中率先推行廠長經理負責制,成為改革開放的弄潮兒。

作為重慶工業象徵的重鋼,確是因成渝鐵路而興。成渝鐵路,不僅救活了遭受嚴重破壞的101鋼鐵廠,還做強了重鋼。到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重鋼已經位列全國十大鋼廠。大渡口因重鋼而建區,被稱為“十里鋼城”。

成渝鐵路沿線物産豐富,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礦産資源豐富。貫穿四川盆地的成渝鐵路,不僅把成都、重慶及沿線10多個城市串聯起來,還將西南地區與全國各地緊密地聯繫到了一起。

成渝鐵路通車後,重慶榮昌的煤點亮了萬家燈火,四川內江的糖甜遍了全國各地。技術人才順著鐵路,從祖國的四面八方進入大西南。隨著運價大幅下降,1200多種過去不能外運的西南特産,大量運往華東、華北和中原。

改革開放以後,川渝兩地的群眾去沿海打工,沿海的新鮮事物也不斷改變著原本封閉的大西南。成渝鐵路成了物流、人才流、資訊流、資金流的重要通道,成為一條流金淌銀的財富之路。

到2021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地區生産總值達7.4萬億元,佔全國比重6.5%,佔西部地區比重達30.8%。今年一季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實現地區生産總值近1.74萬億元,同比提高5.5個百分點,高於全國0.7個百分點。

如今,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所用航油,大部分依靠成渝鐵路源源不斷供給,老鐵路與航空樞紐,以這樣特殊的方式被連接到了一起。

一條自立自主之路:

拉開新中國大規模建設鐵路序幕

隧道穿山、橋梁跨江,線路“上天入地”——2022年6月20日,被稱為“天路”的鄭渝高鐵全線貫通運作,重慶形成成渝通道和渝京通道兩線齊發,串聯起西南地區與中原、華北地區的快速通道網路。

作為我國高水準鐵路建設的縮影,鄭渝高鐵創下多個第一:萬州到巫山段,橋隧佔比高達98%,為國內首條橋隧比超過90%的山區高鐵;奉節梅溪河雙線特大橋,為國內350公里/小時高速鐵路最大跨度無砟軌道上承式拱橋;雲陽彭溪河大橋,建成國內第一深水樁;巫山小三峽隧道,是亞洲時速350公里高鐵最長的單洞雙線隧道……

這些工程的完成與突破,與新中國成立後以成渝鐵路為起點的大規模鐵路建設積累下的技術和人才密不可分。

成渝鐵路全長505公里,有60個車站;築路供應的主要材料中,鋼軌55997噸,枕木達128萬多根,它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條完全採用國産材料,由中國人民自己建設起來的鐵路。

修建成渝鐵路時,由於缺乏自主修建鐵路的經驗,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當時西南工業部鋼鐵工業管理局組織專家對101鋼鐵廠既有機械、人才、技術進行摸底,決定修復張之洞時代購入的8000匹馬力蒸汽機,發動專家和技術工人攻關後,于1950年9月軋製成功新中國第一根重軌。之後,成渝鐵路從鋼軌到螺栓,全部實現“中國造”。

建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數不勝數,工友們就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想辦法解決。成渝鐵路建設者魏一民回憶説,在隧道打炮眼,最初是一個人扶著釬子,一個人掄大錘砸,一天兩人也就能打炮眼8米。當時有個工人叫顏紹貴,自創了“單人衝釬法”,他用一根長炮釬,利用炮釬自身的重量,一個人一天就能衝炮眼近20米。

當時水泥被稱為“洋灰”。由於國內産量低,成渝鐵路建設只能就地開採石料,作為水泥的替代品。成渝鐵路全線新建的28座隧道,邊墻全部為石砌;隧道拱圈,有23座是石拱。整條鐵路,新建橋涵石砌工程佔60%以上,混凝土只佔8.6%。

成渝鐵路的建設,同時也拉開了新中國大規模進行經濟建設的序幕,積累了大量的技術、人才和經驗。

如今,我國鐵路運營總里程超14萬公里,“四縱四橫”高鐵網建成運營,成為世界上唯一高鐵成網運作的國家,一個又一個里程碑式的世界級工程也成了中國鐵路交通的名片。

以成渝鐵路為起點,重慶不斷推進鐵路建設里程,不斷提速鐵路列車運營速度。到2030年,重慶將建成成渝中線、渝昆、渝萬等11條高鐵,形成“米”字型高鐵網路,實現“1小時成都、貴陽,3小時周邊省會城市,6小時北上廣”目標。

一條連結未來之路:

雙城抱團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

2022年6月30日,成渝兩個城市開行的中歐班列突破兩萬班。

2011年3月19日,首趟中歐班列從重慶團結村始發,揭開了我國開行中歐班列的序幕。如今,中歐班列已成為世界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憑藉其運時短、成本低、運能大、零接觸的獨特優勢,積極發揮著國際樞紐通道的規模效應和對産業、貿易的整合帶動效應。

作為中歐班列開行最早、運作最穩定、影響力最大的川渝地區,從2021年1月1日起,開出的中歐班列有了一個共同的品牌——中歐班列(成渝)。它翻開了中歐班列發展新篇章,也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注入新動力。産自重慶的筆記型電腦、家電、服裝,産自成都的家電、花木等,通過中歐班列(成渝)銷往國外。

今年5月19日,從重慶江津出發的首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貨運班列,借道成渝鐵路,順利抵達成都青白江區城廂站。該班列的開通,可緊密銜接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和長江黃金水道,加強成渝兩大陸港型國家樞紐互聯互通,使雙城經濟圈貨物流、資訊流更加暢通,推進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建設。

成渝鐵路以及與之接軌的國內國際大通道,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積極融入到了“國內國際雙迴圈”的大格局中。

一條便民惠民之路:

雙城經濟圈居民如今更似一家人

“成渝·同創園”位於沙坪壩區黃金灣·智谷。作為“成渝·同創園”運營負責人,成都人徐立頻繁往返于成渝之間。“現在成渝高鐵提速,1小時就能通達,就跟走親戚一樣方便。”徐立説,他第一次到重慶走親戚,坐的是成渝鐵路的綠皮車,在車上“搖”了一天才到重慶。但當時聽長輩講,與成渝鐵路開通前相比,這已是“高速”。

在徐立看來,成渝間便捷的交通,乃川渝合作的根基之一。

“現在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出行更方便,讓兩地企業願意攜手開拓市場。”徐立説,“成渝·同創園”已吸引攜恩科技、哈瑞特科技等七八家科技企業入駐。在入駐企業首批派駐到重慶的30多名員工中,有八九人像徐立一樣,已經或準備把家安到重慶,實現落地生根。

“上世紀80年代,坐綠皮車往返成渝是最快的選擇,後來變成坐高鐵,現在變成網路辦理,只需跑一次。”前不久,來自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的張偉在重慶自助列印出公司的營業執照。開辦物流倉儲公司的張偉之前辦理過同樣的手續,當時他為材料中的數據調整等問題,曾在成渝間往返3趟。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便利化,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的要求。2020年至今,為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放管服”改革,方便企業群眾辦事,川渝兩地先後聯合推出了三批共311項“川渝通辦”政務服務事項清單,其中第一批、第二批210項事項已經全部實現,今年9月底前第三批101項也將實現。

截至今年一季度,“川渝通辦”已累計辦件和查詢量超過900萬件次,日平均2萬件次;截至目前,川渝累計跨省市遷移戶口10.6萬人次;持續聯合開展網路招聘,共幫助18.3萬名求職者在川渝成功就業。(本報記者  郭曉靜、羅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