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早上8時許,晨霧尚未散盡,隨著一陣陣機器轟鳴聲,重慶市酉陽縣黑水鎮蘇家村濕地壩(小地名)又掀開了新一天的火熱場面。在這裡,村民們正忙著耕田、灌水、管護秧苗,再過一週,原來的拋荒水田將披上綠裝,“種”出村民們的新希望!
濕地壩變成“空殼村”
蘇家村9組濕地壩,三面環山,中間是一片200多畝的水田,村莊原住著45戶人家270多人,村民們的房屋大多依山而建,均為木質青瓦房。
過去,村民們靠種水稻和玉米維持生計,因濕地壩所處地勢為“凹”字形,一遇漲大水,一淹就是七、八天,村民們種植的水稻等糧食作物顆粒無收。
為了改變糧食被水淹的困局,從1968年開始,當地村民發揚愚公精神,用簡陋的工具,從最低處的山中,人工開劈防洪洞。
年近七旬的村民汪興體介紹,為了不再受洪災之苦,短短的220米防洪洞,到1998年,濕地壩人硬是苦戰了整整20年!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當地村民靠種植水稻和玉米等糧食作物。到了年終,村民們一算賬,一家人辛辛苦苦勞作一年,總收入也只有幾千元。
九十年代後,濕地壩人不甘於現狀,年輕一代紛紛融入打工潮,有的甚至舉家搬走。到2020年,濕地壩原來的45戶人家270多人,只剩下20多人留守村莊,200多畝水田和部分旱地幾乎大部分拋荒。
漸漸地,濕地壩變成了“空殼村”。
小夥回鄉荒田變良田
2021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濕地壩人汪飛,回鄉過春節期間,看到大片水田拋荒,不由得一陣陣心疼。於是,他決定改變這裡的面貌,帶領村民走共富之路。
汪飛是濕地壩人在外打拼的成功人士之一,在外的事業越做越大。乘回鄉的機會,他走西家跑東家,與村民討論村莊的發展問題,幾番下來,一張雛形藍圖擺上了桌面。
去年冬,在縣鎮村三級全力支援下,汪飛與村民汪興貴(9組組長)、汪志昌、汪志祥、冉興燕等4人合計,先將拋荒的200多畝水田翻耕出來,種植有機稻,讓荒田變成綠洲。
於是,他們註冊成立了一家農業開發公司。汪飛委託汪興貴等4人與45戶村民簽訂了合同,村民以水田入股的方式成為公司成員,參與公司分紅並在基地務工。
今年按保底每畝按100元分紅,明年按200元分紅,年底視效益再進行第二次分紅。同時,村民在基地務工,根據工種不同分別以100元、150元、200元不等支付村民勞務費。
隨後,汪飛投資購買了一台大型耕田機、挖掘機、插秧機及部分農用器具,開始在濕地壩繪製心中的美好藍圖。
“從今年3月2日開始,我們起步翻耕荒田,到目前已接近尾聲。”汪興貴開懷地説,按照汪飛的想法,把這200多畝水田種上有機稻,不打農藥不施化肥,過一週就要插秧了,待秧苗定根後,還要搞稻魚稻鱔養殖呢。
濕地壩建成美麗村莊
“濕地壩五年規劃,我們採取三步走,總投資計劃500萬元。”汪飛説,濕地壩有很好的資源優勢,他們第一步將村莊的荒田種上優質稻,旱地種上優質黑玉米,首先解決拋荒問題,這樣才有生氣。
汪飛介紹,第二步是發展養殖業,計劃養牛500頭,前期發展200頭,配套養殖一些羊和鴨,牲畜糞便處理後用於稻田肥料,稻草作為生畜冬季草料,在濕地壩全面實施迴圈農業。
“第三步,全面治理環境衛生,包裝現有木質建築,發展農家樂和鄉村旅遊。”汪飛説,在他們三步走計劃實施後,濕地壩總收入將超過500萬元以上,村民每人平均收入達到5000元或更高。
汪飛介紹,在計劃實施中,他們將在河道、田坎、土邊和房屋周圍,種上桃樹、李樹及各種草本花卉,讓濕地壩真正變成“世外桃源”和“魚米之鄉”,這個目標力爭在五年內實現。
“疫情結束後,我們還計劃每年過年時,村莊的所有人在一起吃團圓飯,讓村民們感受大家庭的溫暖。”汪興貴説,他作為組長,更有幹勁和信心。
村民冉隆和,以前一直在外地務工,今年因疫情沒出門,就在濕地壩務工。“我在基地務工有收入,還照顧了家庭,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冉隆和自豪地説。
濕地壩的未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必將是一幅美麗、富饒的壯麗畫卷!(劉良玉 儲瀟/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