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足:“稻田+”讓撂荒田不再荒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2-22 10:48:22 編輯:夏婷

連片的水田沿著河流兩岸延展,四通八達的抽水管網縱橫阡陌……在重慶市大足區棠香街道和平村“稻田+”項目基地,改造升級後的稻田變化巨大,施工人員正忙著測試稻田關水情況,為春季“稻魚共作”生態種養做著最後的準備。

“關水要是沒有問題,今年3月份,我們就可以投放魚苗了。”看著改造後的稻田,和平村支部書記蔣福銀樂呵呵地説。

和平村地處棠香街道北部,是第二批市級鄉村振興示範村之一。近年來,由於村民外出打工,村裏許多農田逐漸變為無人耕種的“撂荒田”。鄉村振興工作全面實施後,結合打造“城市後花園”的目標,街道和村裏對農田做起了“文章”。

“綜合和平村的地形、氣候、基礎設施等條件,經過多方論證比較,我們最終決定引入‘稻田+’生態産業模式。”區鄉村振興棠香工作隊隊長李國説,去年10月,和平村啟動總規劃1000畝的“稻田+”項目建設,與農戶簽訂土地租賃協議,打造現代農業與旅遊觀光結合的生態種養産業。目前,已對500畝水田進行了高標準改造提升。

實施鄉村振興,産業發展是重中之重。與傳統的稻田種植模式相比,“稻田+”生態産業發展的突破口在哪兒?

“‘稻田+’模式實行生態迴圈系統,可謂是一舉三得。”李國説,“稻田+”項目採用迴圈種養模式,借鑒四川開江縣的經驗,採取魚、蝦、蟹分塊套養,如升高收割後稻田的水位,讓泥塘養殖的魚遊至稻田區域,食用掉落的稻穗,實現“一田兩用”,這是其一。其二,通過合作社與轄區內餐飲企業協商簽訂供應協議,長期供應稻田養殖水産,既縮短運輸成本,又解決內需,還拉動增收,讓遊客享受地道農家味兒。其三,打造“稻田+”體驗區,供遊客下池塘體驗自主捉魚、摸蟹、釣蝦等活動,按位收費,還可以就地送往餐廳加工,充分實現資源的高效迴圈。

“按照現在的規劃,我們每畝稻田每年可以獲得8000元到10000元的純收入。”蔣福銀説。

為了將這些規劃變為現實,和平村“稻田+”提前做好了準備,在稻田設計方面下足了“功夫”,除了稻魚分區設計外,一套覆蓋500畝稻田的抽排水系統足以令人稱奇。

“我們利用地勢高差優勢,設計了一個閉環可迴圈利用的進出水系統。每塊田既可以獨排獨放,不同田塊間又可以實現聯排聯放。”只見蔣福銀將稻田一側的水閥門一轉,2公里外玉河水庫的水便通過管道源源不斷地流入田內。每塊田還設置了獨立的排水系統,只需將一個圓管往上拉起,就可以實現排水。

此外,村裏在已經完成改造的農田田坎上,還栽種了櫻花樹和蜂糖李,為今後發展“田坎經濟”打下基礎。“我們有信心通過‘稻田+’項目,進一步發展鄉村旅遊,帶動村民增收致富。”蔣福銀説。(毛雙、龔文韜、趙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