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嘉賓:
張果市人大代表、奉節縣委書記
李衛東市人大代表、巫溪縣委書記
黃海市政協委員、市天然林保護工程管理中心主任
陳泳霖市政協委員、市生態環境局宣傳教育和國際合作處副處長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讓綠色成為重慶最動人的色彩。
我市如何切實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科學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兩會期間,部分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就此提出看法與建議。
張果 (受訪者供圖)
站好“奉節崗哨”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路徑
重慶日報:奉節地處三峽庫區,保護長江母親河責任重大。在已有成績的基礎上,奉節將如何進一步守護好“一江碧水、兩岸青山”?
張果:近年來,奉節切實肩負起守護“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的歷史重任,著力站好保護長江母親河的“奉節崗哨”,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長足進展。境內“一江五河”總體水質連續6年穩定達標,國考斷面水質均達Ⅱ類以上;空氣品質優良率逐年提升,2021年達95.9%;森林覆蓋率達63.04%。
作為全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試點區縣,奉節將堅決打好碧水藍天凈土保衛戰,全面落實河長制,啟動無廢城市建設,著力打造靜脈産業園。
作為全國重要生態功能區、長江三峽生態屏障區、全國重要淡水資源儲備庫,奉節將繼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嚴格落實林長制,大力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綠滿夔州·花漾奉節”工程,推進森林數量、品質“雙提升”;紮實做好城鄉污水處理和面源污染防治,持續抓好長江十年禁漁;探索推行田長制,加強耕地保護。
作為生態資源富集的區縣,奉節將積極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路徑。充分利用“雙碳”政策紅利,探索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等市場化交易,加大生態産品開發及供給力度,讓群眾享受更多“綠色福利”;加快推進“風光水儲”清潔能源一體化發展,打造200億級新能源産業集群,建設渝東北清潔能源基地;持續鞏固10.08平方公里高污染燃料禁燃區,深入推進垃圾分類,營造“全民低碳”良好氛圍。
李衛東 (受訪者供圖)
厚植生態底色打通“兩山”轉化通道
重慶日報:綠色資源是巫溪重要的“財富”。下一步巫溪將從哪些方面入手,進一步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李衛東:大寧河是巫溪的“母親河”,也是長江北岸一級支流。守護好“一江碧水、兩岸青山”,既是巫溪的責任,也事關巫溪長遠發展。近年來,巫溪森林覆蓋率、水質達標率、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穩居全市前茅,生態環境品質位居全市前列。
生態,是巫溪最厚家底和最亮名片,也是巫溪最大的後發優勢。未來,我們將從三個方面發力,把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築得更牢。
持續鞏固提升生態環境品質,讓綠水長流、青山常在。通過深入落實河長制,統籌抓好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等工作;全面加強自然保護地監管,接續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加強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全面推行林長制,深入實施國土綠化行動,加強國家儲備林建設,穩步提高森林覆蓋率。
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讓藍天白雲、群星閃爍成為常態。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突出抓好揚塵、廢氣等污染防控,推動空氣品質持續向好;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確保國控市控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嚴控農業面源污染,加強土壤管控修復。
全力擴大碳排放交易規模,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落實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推進資源節約集約迴圈利用,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發展,爭創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國家森林城市、“兩山”實踐創新基地。
黃海 記者 羅蕓攝/視覺重慶
推進天保工程為重慶增綠護綠
重慶日報: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簡稱天保工程)以來,我市森林資源從數量到品質都不斷提升。未來我市將重點採取哪些措施,為重慶增綠護綠?
黃海:天保工程可從根本上遏制生態環境惡化,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近十年來,我市森林面積從5208萬畝增加到6742萬畝,森林覆蓋率從42.1%提高到54.5%。據測算,工程區天然林公益林匯碳釋氧及凈化大氣服務價值量平均每年達590億元,水源涵養服務價值量平均每年達1315億元,是名符其實的“綠色寶庫”。去年,全市花卉苗木、木竹加工、森林康養、中藥材等林業産業蓬勃發展,總産值超過1600億元,經濟效益顯著。在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同時,我們在原來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持續選聘生態護林員2萬餘人,同步實現了社會效益。
俗話説“十年樹木”,天保工程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生態工程。下一步,我市將採取以下三項重點措施,為重慶增綠護綠。
一是管護好以天然林和公益林為主的森林資源。以“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為抓手,大力保護森林資源存量、做實生態修復增量、提升森林生態品質。二是加強資訊化巡護體系建設。利用好天保工程巡護智慧平臺、網格化巡護區域,提高巡護資訊化智慧化水準,為實施林長制夯實基礎。三是探索差異化生態補償。根據生態區位、生態價值,探索天然林和公益林差異化生態補償,引入市場機制,引導和鼓勵社會主體積極參與生態補償,探索生態價值實現路徑。
陳泳霖 記者 羅蕓 攝/視覺重慶
聚焦“雙碳”目標持續推進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重慶日報:在去年的全國兩會上,碳達峰碳中和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雙碳”成為社會熱詞。下一步,我市將如何推進“雙碳”目標實現?
陳泳霖:近年來,重慶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取得新成效。重慶積極運用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措施,驅動産業結構調整升級,高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提高至19.1%、25.0%。同時,積極構建綠色製造體系,全市建成綠色工廠115家、綠色園區10個,園區工業集中度達到84%左右。積極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全市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五年累計下降19.4%,單位地區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五年累計下降21.9%,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達到19.3%。
“十四五”期間,我市將以“雙碳”為總抓手,持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構建清潔低碳能源體系方面,加快發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動産業結構綠色轉型方面,深化綠色創新驅動,落實生態環境準入規定,提高存量企業資源環境績效;“雙碳”行動方面,制定碳排放碳達峰行動方案,建設低碳發展示範城市,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區域發展方面,推動“一區兩群”綠色發展,推動主城都市區高品質生活宜居區建設,推動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動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文旅融合發展;科技創新助力環保産業發展方面,強化重難點領域的技術攻關,推進環境治理的模式創新和重大項目示範,實施支援環保産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引導環保産業規範發展。
數據>>>
重慶“綠色”數字
(數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
6742萬畝
我市森林面積達6742萬畝,森林覆蓋率已達54.5%,森林蓄積量增加到2.5億立方米
326天
全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累計為326天,評價空氣品質六項指標全部達標
100%
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為100%
5.3萬餘輛
全市新增新能源汽車5.3萬餘輛,淘汰老舊車8.9萬餘輛
2500余座
全市累計建成城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2500余座
(數據來源:市林業局,市生態環境局)
案例>>>
企業減少碳排放節能還獲貸
“實在沒有想到,節能減排措施不僅節省了成本,減少的碳排放額還能作為質押擔保物,獲得貸款!”1月17日,重慶三五三三印染服裝總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文偉告訴記者,去年公司獲得了450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其質押擔保標的物中,就包括公司擁有的10萬噸碳排放配額。
2014年,該公司為節省成本,將兩個燃煤鍋爐更換為環保節能的天然氣鍋爐。去年,公司因流動資金緊張,需要向銀行貸款。然而,經第三方專業機構核查,2014年至2019年間,該公司累計結余13萬噸碳排放配額,這不但讓公司成為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的“香餑餑”,也得到了銀行的“青睞”。
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市正在加緊制定碳達峰碳中和“1+2+6+N”政策體系,已組建了全國首家區域性氣候投融資産業促進中心,上線全國首個集碳履約、碳中和、碳普惠為一體的“碳惠通”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平臺,常態化推動“兩山”價值轉化。其中,碳排放額也成為質押擔保的標的物之一。
“按照重慶碳排放權交易現行價格估值,10萬噸碳排放額約價值400余萬元。”重慶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結合其他質押擔保標的物,銀行向李文偉所在公司提供了4500萬元的流動資金貸款,這也是重慶銀行第一筆碳排放權質押融資業務。
據了解,截至去年底,我市企業自主實施工程減碳項目已有50余個,減碳效益約800萬噸/年;全市碳配額累計成交量、成交總額分別為2791萬噸、5.14億元。
石頭縫中種桃樹 增綠又增收
1月17日下午,陽光正暖。武隆區火爐鎮筏子村,村支書申建忠正在給村民傳授修枝等冬季管護知識。“認真種,石頭縫中間開出桃花,大家綠化、增收兩不誤!”申建忠説。
作為當地石漠化治理的一項舉措,筏子村近年來種植桃樹6000余畝。僅賣脆桃一項,每畝桃林就能帶來近萬元收入。
筏子村“三分土七分岩”,是武隆石漠化較集中的區域——最嚴重時,全村8000畝耕地中近半石漠化。以前,村民們在石頭縫裏種糧,每年要辛勤地翻耕好幾次。但越翻耕,水土流失越嚴重,收成也越差。
1996年,申建忠返鄉種桃樹。果樹專業出身的他探索出在石漠化土地上種果樹的整套技術,還培育出新品種“仙女脆1號”,收入不錯。如今,他已是當地的“桃專家”。
看到在石頭縫裏栽桃樹有錢賺,村民紛紛跟進。村民左小兵過去在外務工,一年奔波到頭卻掙不到幾個錢。聽説種桃樹有“甜頭”後,左小兵在自家10畝“石頭地”裏種植了近千株桃樹。“有了新技術,不用反覆翻耕地,勞動強度大大減輕了。”説起桃林,左小兵樂得合不攏嘴,“我們這裡靠近仙女山景區,每年桃樹開花和摘果的時候,來耍的遊客多得打堆呢。”
大片的桃林不僅讓原來“石頭打堆”的土地有了較好效益,也引來不少遊客。目前,該村已成立合作社,輻射8個村,種植脆桃面積超過1.1萬畝,其中約1/3是過去的石漠化區域。
主持人:
重慶日報記者 羅蕓 張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