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重慶)科學城金鳳實驗室。(本報資料圖片)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新年伊始,位於西部(重慶)科學城西永微電園的電子科技大學重慶微電子産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電子科大重研院”)就面向海內外發出“英雄帖”,招募創業家、科學家、博士後。
自2020年9月運轉以來,電子科大重研院發展十分迅速,如今已擁有5個國家級傑出人才領銜的科研團隊,獲批為重慶市新型高端研發機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未來將致力於打造西部地區積體電路領域的科技創新高地、産業聚集高地和人才儲備高地。
電子科大重研院的成立,讓該院常務副院長唐鶴也過上了兩地折返的生活:每週工作時間,一半在成都,一半在重慶,兩地來回跑。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共建具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兩年來,川渝間相向而行,科技創新“一座城”加速成勢。
關鍵詞 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
硬核科技力量加速集聚
在重慶高新區曾家鎮,虎峰山下,虎溪河旁,中國科學院重慶科學中心一期工程的建設現場格外火熱。動工不到半年,這裡已有3棟建築拔地而起。
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由重慶市政府與中科院攜手打造,將聚焦大數據智慧化、生物醫學、新材料、生態環境等方向,重點建設面向産業創新、聚焦基礎科學前沿、培育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主要定位的三類高水準研究平臺。
“目前在建的3棟樓屬於一期工程一標段。”一標段項目副經理陳烈均説,一期工程建築設計結合中科院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學、生物6個學科領域,以6棟塔樓組合佈局,結合兩棟展示與會議中心,整體圍合,形成“科學之眼”。
這只“科學之眼”預計將於今年10月整體亮相。率先入駐的汽車軟體創新研究平臺,將以國家汽車産業獨立自主發展需求為導向,加快突破汽車軟體原始創新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建成國內領跑、世界一流的汽車軟體科研機構。
緊鄰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一期工程的,還有重慶首個大科學裝置——超瞬態實驗裝置項目,由重慶大學牽頭建設,預計2023年一期建成投用。
與此同時,300公里外的成都天府新區,波光瀲艷的興隆湖畔,建築樓頂碩大的“天府實驗室”牌子格外顯眼。作為天府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6月和12月,天府興隆湖實驗室、天府永興實驗室相繼揭牌,分別聚焦電子資訊、碳中和展開佈局和協同攻關。
2021年12月,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成都)也在興隆湖畔開工建設。建成投用後,將突破川藏鐵路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匯集各方資源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被人們稱作“硅立方”的成都超算中心,算力已達10億億次/秒,躋身全球超算前十。建成投運一年多來,不斷探索“超算+”創新應用,已為500多家用戶提供超算服務。
兩年來,著眼于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成渝地區加速集聚優勢創新資源,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點實驗室、高能級創新平臺已經投用或加速建設,為成渝地區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了硬核支撐。
關鍵詞 西部科學城
40個開工項目全部聚焦科技創新
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的重大任務,也是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載體。近日發佈的《重慶四川兩省市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聯合實施方案》,也進一步明確了西部科學城建設的“施工圖”。
實際上,回顧過去兩年,西部科學城建設一直在快馬加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創平臺、重大項目加速佈局。
2021年5月27日,重慶市·四川省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21年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舉行。40個項目分別在西部(重慶)科學城、重慶兩江新區、西部(成都)科學城、中國(綿陽)科技城四地,以視頻連線的方式集中開工。
開工活動僅短短10分鐘,但“含金量”非常高——40個項目,總投資超千億元,全部聚焦科技創新!
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是集中開工的項目之一,如今已建成投用,部署落地了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以及數值計算、中醫藥大數據、智慧醫療等12個實驗室。其背後,是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資訊科學技術學院、工學院、資訊管理系等10個院係強大的創新資源。
“今年,我們將孵化3家左右的科創企業,將北京大學的原始創新成果與重慶的産業鏈高效對接、深度融合。”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副院長王濤表示。
雲上創新小鎮是重慶兩江新區集中開工的投資額最大的項目,佔地面積約417畝。作為多個高校創新平臺物理載體,建成後,將入駐新加坡國立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校科研試驗平臺,緊扣“科創+産業”,打造創新人才“嚮往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5月17日和6月7日,西部(重慶)科學城黨工委、管委會,西部(成都)科學城黨工委、管委會相繼成立,不僅是西部科學城發展的里程碑,更標誌著科學城建設進入新階段。
2021年12月17日,西部(重慶)科學城管委會、西部(成都)科學城管委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重點從共建共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協同開展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協同推進高校院所交流互動等10個方面加強合作,加快形成“基礎科研—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産業發展”的全鏈條創新體系,共建成渝科創走廊,打造引領西部、輻射全國、面向全球的“科學高峰”和“科技高地”。
關鍵詞 協同創新
實驗室與生産線只有“一墻之隔”
在微電子産業領域,成都高校多、人才多,在晶片設計上有優勢;而重慶晶片企業密集,在晶片製造上有優勢,兩地“合璧”,協同創新,能加快壯大成渝地區積體電路産業的整體實力,做強“中國芯”。
正因如此,電子科大選擇來到重慶,落戶西永微電園,讓實驗室與生産線只有“一墻之隔”。
目前,該院已與重慶聲光電、西南整合、聯合微電子、華潤微電子、吉芯科技等多家重慶企業達成合作。“今年,我們就有兩款産品會進行量産。”唐鶴興奮地説。
與此同時,重慶市科技局與四川省科技廳還聯合實施重點研發項目,積極探索科研資金跨省使用模式,共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2020年9月,東方紅衛星行動通訊有限公司聯合四川交投建設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重慶郵電大學、重慶交通大學啟動實施了“低軌衛星定位增強服務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如今,項目團隊已完成空間段試驗星載荷的研製和地面測試等工作,取得了低軌衛星與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改正資訊精密電文高速傳輸技術等系列階段性成果。
這是川渝聯合實施的首批重點研發項目之一。當年,重慶市科技局與四川省科技廳共同出資2000萬元,聚焦人工智慧、大健康兩個領域聯合實施重點研發項目。首批立項資助的項目共有15項,其中重慶立項資助8項、四川立項資助7項。不論是重慶還是四川的單位牽頭實施的項目,合作單位都有另一地的相關單位參與。
2021年5月,重慶市科技局與四川省科技廳再次啟動川渝聯合實施重點研發項目,共同出資經費增至4000萬元,在人工智慧、大健康的基礎上,新增生態環保、現代農業兩個領域展開聯合攻關。而且,最終確定的16項資助項目,單個項目的資助額度最高達到200萬元,實現了翻番。
此外,2021年新認定的重慶市重點實驗室中,鄉土植物種質創新與利用等5個重慶市重點實驗室由川渝共建。
為進一步加強重慶成都雙核聯動,2021年12月17日,重慶市科技局與成都市科技局又簽訂了合作協議,開展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也是合作內容之一。今後,雙方將共同實施成渝科創合作計劃,共同凝練發佈技術需求,支援兩地企業、高校院所組隊申報,進一步強化創新鏈産業鏈協同。 (張亦築 /文 龍帆/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