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九龍坡:打造長江生態大保護示範樣板

發佈時間:2022-01-17 10:30:36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夏婷

自河長制工作全面推行以來,重慶市九龍坡區河長辦統籌全區上下深入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重慶市河長制條例》和重慶市總河長第1、2、3號令,明確三級河長141名、兩級河庫警長15名、河湖生態檢察官5名、企業河長6名。長江九龍坡段水質穩定向好,禁捕禁採成效明顯。九龍坡區“兩江四岸”綜合整治經驗入選全市河湖整治典型案例,不僅提升了長江岸線的顏值,而且也在全市樹立了全域全係全項整治示範。

冬日的九龍灘廣場,不少市民來休閒留影,站在標誌性建築九龍梯的最高處,覽盡長江美景兩岸風光。1月5日一大早,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黃家碼頭社區書記傅涵來這裡“打卡”,她順著長江邊的步道散步。

與遊客“打卡”不同,傅涵的另一個身份是社區河長,負責長江九龍坡九龍灘段2.2公里左右的河岸線。

九龍灘江畔,藍天白雲倒映在江面上。陳林 攝

“打卡”

居民休閒會客廳 遊客旅遊新地標

這一處長江邊消落帶約150畝,三峽水庫蓄水到175米後,昔日的荒坡濘泥河灘變成濱江公園,成為市民休閒娛樂、散步、健身的好地方。

“九龍灘以前就是一塊荒坡地,現在政府對這片區域進行了打造,我們可以在這裡鍛鍊散步,視野開闊,空氣好,安逸。”傅涵碰見熟悉的居民擺起龍門陣。

70多歲的九龍坡居民李永壽,年輕時就在江邊附近的工廠上班,毗江而居,至今還保留著在九龍灘冬泳的習慣,“重新打造九龍灘,給周邊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不少變化。”他和冬泳隊的隊員感嘆,九龍灘廣場寬敞整潔,綠化搞得好,新修了步道,還不定期會舉辦“文化藝術節”等活動,親戚朋友來九龍坡做客,多了一個休閒的去處。

據介紹,九龍灘“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由九龍坡區和中國十九冶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于2020年3月6日正式開工。該項目聚焦“兩江四岸”主軸,打造“九龍灘、九龍鋪、九龍坡、九龍柱、九龍梯、九龍橋、九龍館、九龍壁、九龍窗”九大主題景觀。隨著傳統文化的挖掘、自然景觀的打造、一覽無余的江岸風貌、舒適的濱江步道,這裡不僅成為附近居民的休閒地,還成為不少外地遊客“打卡”的新地標。

九龍灘呈現的背後是九龍坡區深入踐行河長制,實現“河暢、水清、坡綠、景美”生態持續向好的一個縮影。

九龍灘廣場已打造成市民休閒打卡的網紅地。陳林 攝

修復

山水橋盡收眼底 碧岸連天成景觀

每次經過九龍灘的堤壩,讓李永壽流連的是一幅名為“萬里長江圖”的浮雕。這是由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金獎獲得者、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焦興濤教授設計創作的。

浮雕以畫卷的形式,借滔滔江水向東奔流之勢將其地形空間之變化展現出來,彰顯出萬里長江所蘊含的“從雪山到東海”的氣質。在李永壽看來,中國人的治水精神、人與江岸和諧共生的關係在這幅畫卷裏得到體現和延續。

畫卷外,九龍灘的美景更是一幅畫卷,不時有飛鳥翔集江畔,九龍灘碧岸連天,山、水、橋立體山城景觀盡收眼底。

2.2公里九龍灘段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岸線、全市兩江四岸最大的濱江廣場,賦予了九龍坡區獨特的水文資源優勢。如何做好“生態修復文章”,九龍坡區始終在思考和探索。

九龍坡區率先啟動主城區長江消落帶生態修復與景觀優化工程。針對不同季節水位變化,及山地城市自身生態環境特徵,構建不同高程的濱江岸坡生態帶,建設長江三峽庫區城鎮消落帶生態恢復治理及景觀優化典範。

在生態修復創新技術方面,篩選了一批消落帶耐水淹植物,構建了江灘消落帶逆境生態工程物種庫,研發並運用了地下立體生物網路固土等固樹及水土流失防治的創新技術,相關技術申報專利十余項。

據介紹,自開展九龍灘生態修復工作以來,目前已修復完成1公里江灘消落帶及護坡,總面積約68000平米,其中江灘林澤57000平米,護坡野花草甸11000平米。

親水

“重回長江” 13條綠色通道直達江灘

在傅涵的手機相冊裏,保存著九龍灘美景的照片,這是巡河時拍下的。

去年春季,因陽光沙灘的美好景色,這裡搖身一變成了火爆朋友圈的“渝爾代夫九龍坡分夫”,成為了不少市民的耍水勝地。

九龍灘共設置有13條直達長江邊的“綠色通道”,形成便捷的立體步行交通體系,滿足市民親水近水的需求。

特別是春夏,絡繹不絕的市民來到江灘,沙灘成了孩子們的樂園,赤腳走在江邊的鵝卵石上,看著緩慢流動的江水,享受長江的饋贈和親水生活的滋養。

九龍灘以“季節性使用”為設計理念,打造彈性親水空間,“重回長江”的設計方案不僅注重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態帶,而且結合地形高差,利用九龍梯、天橋、坡道、下江梯步等設施,將城市腹地與濱江空間進行縫合,構建出從山到城,達岸至水的便捷交通體系。

駐足江畔,古人在《九龍灘》描繪的“放舟清江曲,灘聲闞如虎”驚濤駭浪,浪打石壁的場景變成了過去式。如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已在九龍大地生根,九龍坡正走出一條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重塑“江”與“人”的關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之路,開啟了人與長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新時代篇章。(鄔姜 /文   陳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