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1年,重慶以穩健的步伐,踐行高品質發展之路。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持續深入,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等持續推進,重慶持續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經濟運作穩中向好,為實現“十四五”開好局打下了堅實基礎。
致敬2021年,盤點重慶樓市新成果,從12月起,中國網新重慶將推出《2021第二屆重慶“地産星輝”榮譽巡禮》專題,邀請我市知名專家、學者,圍繞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城市更新、住房租賃等2021年城市建設的關鍵熱詞,展開多維探討,盤點全年重慶城市建設與發展的最新進展和成績,挖掘城市高品質發展中的亮點。
本期對話人物:重慶設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千里
中國網新重慶:2021年,重慶將城市更新寫入”十四五”規劃,並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城市更新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請談談重慶的城市更新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和亮點?
徐千里:重慶的城市更新近年來取得了不少成績,也顯現出一些特點和亮點。
首先是在頂層制度設計上。一座城市發展變遷的脈絡是城市不斷迭代更新進程的集中反映。而在城市更新所呈現出的進程和外部表徵的背後,一定是城市空間治理機制這個無形的手在發揮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制度建設和設計,一定是促使城市更新呈現階段性特徵的直接因素。
自中央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以來,北京、上海、重慶、成都、南京、西安等多地都相繼積極推進了相關政策的出臺。2021年6月,重慶市政府發佈了《重慶市城市更新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作為重慶市城市更新的頂層政策文件,也標誌著重慶城市更新工作翻開了新的篇章。
《管理辦法》從城市更新工作機制、規劃計劃、項目實施、資金籌措、政策支援等方面制定了具體的引導和管控措施,其內容主要圍繞“三轉、三改”做出重點突破,即:轉變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模式、轉變政府職能;改革審批許可權、改革審批流程、改革政策制度,這就為更新工作的推進奠定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在工作機制上,《管理辦法》明確了城市更新規劃編制體系與各職能部門權責分工;在項目審批模式上,強化了從規劃設計到更新建設到運營管理全生命週期的理念和視角,以及解決現行審批程式中因部門條塊分割導致的審批難、落地難等問題的路徑;在激勵政策上,對現行的基於粗放型外延式城市開發建設模式而制定的土地、規劃、産權、消防等政策進行重點突破。
同時,響應國家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城市體檢制度,重慶在城市更新的制度設計中明確了通過城市體檢發現問題、開具療方,再通過城市更新整治“城市病”的體檢促更新模式。從《管理辦法》,我們可以感受到政府在順應和尊重城市發展規律上所下定的決心,以及創新城市治理模式的勇氣。可以説,近年重慶在城市更新中所呈現出得可圈可點的成績和特點,無不與之相關。
另一個特點,是有關城市更新理念的逐步深化。對於城市更新的深入和全面發展,這是極其重要的。
在過去的城市更新中曾經存在著許多認識上的誤區。譬如,人們通常認為城市更新的目的,主要是改變、提升城市的面貌和空間形態,其實城市更新的價值和意義皆遠遠不止於此。
城市更新的理念起源於西方二戰後大規模的、城市推倒重建式的更新活動。隨後,為了應對物質環境更新對城市原有社會肌理和內部空間完整性的破壞問題,許多西方國家在經歷了全球産業鏈轉移後採取了一種被稱為“城市再生”的更新方式,通過改善城市人口衰落地區的城市環境,刺激經濟增長,增強城市活力,提高城市競爭力。因此他們把城市更新定義為“試圖解決城市問題的目標和行為,旨在為特定的地區帶來經濟、物質、社會和環境的長期提升”。而後,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化,與城市更新相關的各類再城市化運動引起了世界更廣泛國家和地區的關注。
國內包括重慶對於城市更新問題的認識,也是伴隨著不同時期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水準的提高而不斷深化,更新的內容和方式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城市本質認識的深化,促使在城市更新中涌現出的社會公平公正、公眾參與等社會議題日益成為政府、學者乃至公眾關注的焦點;關注的視角也從單一的空間形態等規劃建設日益轉向更加廣泛的社會、經濟、行政、法律等層面。這使我們的城市更新得以走出單純關注物理空間和建築風貌這樣的淺表層面,而觸及更加根本的目標和問題。
重慶城市更新的另一個特點,與重慶的地域特點密切相關。重慶是一座舉世聞名的山城。由於地形地貌的特點,依山而建、江水環繞、青山入城、城在山中,形成了個性鮮明的“山水城市”景觀,和極具特色的城市空間形態。重慶的城市風貌特色來自獨特的自然和人文背景,其出其不意、出人意料的城市空間,實際上是適應山地城市特點合理建造的邏輯結果。而支撐這種空間邏輯和城市風貌生成邏輯的,正是這種特別的城市空間所承載的重慶人的日常生活。
作為一座典型的立體城市,重慶城市的立體性和特殊的地形地貌,不僅給人們帶來可達性、融通性和便捷性等方面的障礙,而且對城市安全帶來了許多隱患。這當然是這座城市自然條件不利的方面,但同時如果我們能夠揚長避短,並多維度綜合利用城市空間,使各種城市空間和功能更相互交叉、融合,它又為解決相關問題提示了特殊的途徑——這就是,發揮立體城市和複合空間的優勢,運用適應山地城市特點的城市設計方法,把山地城市因地形地貌因素而産生的負面影響降到最小,使山地城市空間特別是城市公共空間生發出獨特的魅力,並更好地服務和關照人們的生活日常,使城市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
基於這一理念,重慶在近些年的城市更新日益突顯出地域性特點——依託“四山、三谷、兩江”的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態環境本底,順應山水之勢,將生態治理與城市更新相融合,實施了一系列城市生態修復和功能提升工程,在對自然資源順勢而為的利用和改造中,特別是在城市空間與生態空間的佈局與功能協調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經驗與理念,如:遵循自然格局,打造立體複合城市空間;融入“韌性”理念,建設功能混合型城市社區;開展“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建設一批基於在地性的藍綠生態基礎設施。
還有一個值得提及的特點,就是在重慶的城市更新中,街道功能與活力的復興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重要的進步。
過去我們曾經更加關心城市中那些更具標誌性的建築和場所,而對於像街道這樣隨處可見的普通平凡的城市空間往往並未給予應有的關注和研究。但實際上,如同毛細血管般遍佈城市的街道本身,是一種流動的複合型空間,同時具有交通和交往的功能,是城市裏最重要的以人為中心的公共空間,也是城市活力大量生發和集中體現的地方,每座城市獨特的地域特徵和精神氣質一定會在其街道和人們在街道上活動中表現出來。近年來結合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展開的街道復興和山城步道建設,大大方面了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休憩、出行,極大地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態,提升了生活品質。
譬如,解放碑和朝天門,是渝中半島乃至整個重慶城兩個最重要的區域,雖然因為山城地形條件的限制,聯繫兩者之間的道路縱橫交錯、迂迴曲折,但在歷史上仍然形成了極具魅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城市片區。然而在過去二三十年的建設中,由於片面追求城市開發中的土地利用價值以及單純強調機動車優先,街道的空間格局與肌理髮生了很大改變,大量縱向步行街巷被阻斷,而沿等高線的橫向街道,也因為機動車優先的目標取向而日益失去了昔日承載日常生活的功能,成為了單純服務交通功能的道路,大大影響了這個城市核心區的城市活力。
兩年前,結合朝天門來福士廣場項目建設,政府啟動了新一輪旨在提升解放碑至朝天門城市片區步行空間品質的城市設計,目標是在這個已建成城區內充分考慮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特別是步行行為的需要,優化車輛交通、完善服務設施、突顯文化特色、提升公共空間品質,使重慶城市的這一中心城區真正成為一個宜居宜業、人文薈萃、生活便利、充滿活力的地方。我們在承擔項目設計中,對標世界級的城市核心區步行空間規劃設計理念和經驗,力圖把解放碑到朝天門及其相關區域建設成為功能齊備、環境優雅、行人友好的現代步行都市社區,將其打造成為重慶面向世界也面向市民的一張靚麗名片。更新後的解放碑到朝天門綠色金融大道獲得了來自社會各界、市民群眾和遊客的高度讚譽。
中國網新重慶:重慶城市更新如何延續好城市文化脈絡,如何做好更新與保護這篇大文章?
徐千里:重慶是一座擁有千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廣袤的土地上擁有著眾多的歷史文化遺産,與其他的環境要素一同構成了重慶的城市風貌,也集中呈現了這座城市成長髮展各個階段的特徵。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等遺産,作為城市歷史文化的物質載體,是構成重慶城市歷史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兼具和承載著文化情感、生存環境、歷史人文、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多元價值。
前些年,處於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的城市建設用地粗放利用、閒置浪費現象十分普遍,在舊城改造中的著力點和出發點,也主要在於城市土地利用以及建築、空間等物質和經濟層面,改造的方式是以新的替換舊的,而對於改造的社會目標和人文價值取向,並未予以充分的關注,因此“舊城改造”更多表現為大拆大建、成片式的改造更新。這種改造,往往直接瓦解了城市原有的社會結構和文化脈絡,導致城市歷史格局、空間肌理的破壞和傳統風貌的喪失。當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這種大拆大建的發展模式顯然不可持續,而是需要一種更小尺度的、漸進式、常規化的更新,因而出現了另一種處理城市發展問題的策略,就是城市的“有機更新”。
因為城市是一個有生命的機體,需要新陳代謝。而且,這種代謝應當像細胞更新一樣,是一種“有機”的更新,而不是生硬的替換。因此,在重慶近年的城市更新中,更新與保護、利用的關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城市的歷史文化得到了更多的尊重、保護和弘揚,並由此産生了一批優秀的城市更新作品。
中國網新重慶:在重慶城市更新進程中,未來還有哪些方面值得關注?
徐千里:隨著重慶城市更新事業的不斷推進,相關的問題日益向深入,可以説正逐步走向“深水區”和“攻堅階段”。除了進一步加強和推進技術層面的探索以外。對於更新機制、途徑和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尤為迫切。
到目前為止,重慶城市更新的途徑比較單一,主要是政府主體的投資建設,社會資本主體的參與還很少。即使有少數社會資本主體的投資建設,也基本是延續房地産開發的路徑,雖然能夠快速推進老舊城區、住區、老舊建築的改造更新,但往往也造成一些歷史街區和歷史風貌在更新中被破壞,這和城市有機更新的目標是相矛盾的。
而完全依靠政府財政資金投入的城市更新也會因為缺乏動力機制等問題而不可持續。因此,我們亟需進一步探索城市更新的新模式,即政府、企業、社區、居民等多種利益主體共同合作、共同出資、共同更新的市場化機制和模式,包括發揮社區組織和居民主體的作用,為此需要有更加深入、完善的政策機制來支撐。(文/余小米 圖片來源:重慶設計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