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重慶市沙坪壩區,橘黃好景、紅楓火棘、五彩斑斕,陽光輕輕走過,宛如無意中打翻了調色盤,美不勝收。美景下的石井坡街道,擁擠的居民樓變成網紅景點,一個個荒坡菜地變成悠閒社區公園,垃圾分類成社區時尚,智慧化管控讓小區更有安全感……在城市更新中,沙坪壩區聚焦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在細微處下“繡花”功夫、細小處做“繡花”文章,將精細管理落實到每一條街巷、每一個時段,以精細化管理的“匠心”,“繡”出美麗沙坪壩的精緻容顏。
屋舍變景點菜地成公園
美好社區的幸福觸手可及
紅墻青瓦、鱗次櫛比,樓門前海棠花、月見草等植物裝點四季,居民不時探出窗張望,整體氣氛文藝又煙火氣十足……石井坡街道團結壩社區打造一新的“蘇式樓”,現在已成為了大家遊玩打卡的網紅點。
“這裡變化太大了,既有以前的遺跡,也有新潮的玩意兒,週末來耍的人很多。”蘇式樓居民王阿姨説,“以前這裡灰撲撲的、破敗得很。現在有很多人專門來看這個新的樓,還拍攝很多視頻,很有意思。”
沙坪壩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蘇式樓”的稱呼是因其建築頗有蘇聯的建築風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週遭環境的破敗,“蘇式樓”的風光早已不在。為了讓老建築煥發新生機,2019年,團結壩社區通過向街道申請資金,對“蘇式樓”進行了一場大改造。
“我們主要是通過查詢歷史資料和居民提供的照片,重新對房屋進行加固和粉刷,同時還增設污水管網、鋪設滲水磚、規整電纜、架設照明設備等。”團結壩社區居委會副主任李琳説,社區還就“蘇式樓”周邊的邊坡進行整治,將亂糟糟的荒坡改造成了一個山頂小廣場,方便居民閒談健身,並與山壩風情線融為一體。
除了團結壩社區,和平山社區、中心灣社區等老舊小區,都變成有顏值有文化的新景點,居民身邊不斷出現一個個綠草如茵的休閒綠地空間,一座座寬闊整潔的社區公園。
沙坪壩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團結壩住了30年的居民謝萍感觸頗深,“如今環境美了,社區健身器材多得很,我們太方便了。”謝萍説,兒子在江北買了新房要她搬去同住,她不願去,“現在團結壩住起又美又舒服,就算有別墅叫我住我也不想去。”
“以前推開窗是菜園,現在推開窗是花園,賞心悅目。”和平山社區的趙大爺説。
石井坡的大變樣,不僅有街道和社區的推動,還有居民的積極參與,垃圾分類讓居住環境美麗又清新,社區盆景為幸福社區不斷助力……這些精細化的“微”改造,不斷提升著城市居民的活力和幸福感。
據了解,2019-2021年,石井坡街道對6個社區,共計16個點位、116棟房屋進行老舊小區改造、實施品質提升,改善了3356戶居民生活環境。為響應居民訴求,還增加了兒童遊樂場地,提升遊園的參與性。
網格助管理難題有回應
市民煩心事“看得見管得著”
“我們樓前有一處下水管網漏水,要給我們解決啊。”團結壩274號樓李阿姨拍了兩張照片並配上文字,通過微信傳給網格員。網格員是社區黨支部的成員,他收到資訊後會儘快反饋給社區,協商處理。
沙坪壩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通過網格化管理,居民投訴資訊通過網格員反饋到社區,社區根據管理職責迅速下派有關部門或單位,要求限時辦結並將結果告知投訴人。”李琳説,近年來,網格員到府入戶10萬餘人次,解決處置群眾問題數千件。
2005年,為有效解決在社區服務管理中的工作“盲點”,團結壩社區延伸工作觸角,下沉工作力量,將轄區劃分為36個網格,在每個網格中建立黨支部,共同負責網格管理服務,同時積極發動黨員骨幹、志願者、居民群眾廣泛參與共同治理。
“在網格化管理下,我們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建立分類管理機制,凡是社區能解決的,發動轄區志願者及時解決;社區不能解決的,及時上報街道,協調上級部門或轄區單位幫助解決,讓群眾的訴求儘快落實。”團結壩社區負責人説,團結壩274號樓的李阿姨反映的下水管網漏水問題,就通過居民集資改造下水管網,徹底解除了該樓棟長期堵塞反覆疏通的頑疾。
沙坪壩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多樣化多層次的綜合管理之下,團結壩一個月內全部拆除可燃雨棚345家,徹底消除了可燃雨棚安全隱患;置辦的103盆綠植在居民精心護養下為團結壩錦上添花;335戶居民參與“和美之家”建設,團結壩生活區延續了“巷內無死角、巷內無積怨、巷內無案件”的奇跡……
實際上,除了團結壩社區實行的網格化管理之外,石井坡街道還結合各社區的特殊情況進行了專業化管理,其中包括專業團隊進行清掃保潔、市政維護、綠化管理等。同時通過智慧化手段,比如居民樓前的人臉識別系統,來確保居民的居住安全。
“城市管理中的群眾身邊煩心事,基層有時‘看得見管不著’,職能部門‘管得了但有時看不見’。”石井坡街道負責人説,他們以“為群眾服務,讓群眾滿意”為出發點,建立精細化的管理機制,邀請居民參與社區管理,讓居民的煩心事“既看得見又管得著”,不斷提升居民的幸福感。(陳秋霖/文,沙坪壩區融媒體中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