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第97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疫情防控組負責人、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畔通報稱,按照《重慶市2022年元旦春節期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重慶將聚焦“六個強化”,從嚴從緊從實抓好疫情防控各項工作。
個人舉辦5桌以上聚餐要報備
據介紹,當前我市疫情總體平穩,已連續43天無新增本土確診病例,連續38天無新增本土無症狀感染者。
“隨著2022年元旦、春節假期來臨,人員流動性、聚集性增加,疫情輸入和傳播的風險加大,疫情防控形勢嚴峻複雜。”李畔説,“六個強化”包括強化防境外輸入各項措施、強化多渠道監測預警、強化人員安全有序流動、強化重點環節疫情防控、強化應對準備及強化督導檢查和責任落實。
在強化防境外輸入措施上,針對入境人員,嚴格落實從口岸入境、檢疫、核酸檢測、轉運分流、隔離觀察到居家健康監測等全流程閉環管理要求。針對“人物同防”,嚴格落實入境高風險物品和口岸環境檢測消毒,及時開展消毒評價。
在強化重點環節疫情防控上,按照非必要不舉辦的原則,嚴控廟會、大型文藝演出、展銷促銷等活動,減少農村集市規模和頻次。舉辦會議、聚會等應當控制人數,儘量舉辦線上會議或視頻會議;儘量不舉辦大規模人員聚集活動,提倡家庭聚餐聚會不超過10人,提倡“喜事緩辦,喪事簡辦,宴會不辦”,確需舉辦的盡可能縮小活動規模;承辦5桌以上宴會等聚餐活動的餐飲單位須嚴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自行舉辦5桌以上宴會等聚餐活動的個人,須向屬地村(社區)報備,落實屬地疫情防控規定。
不具備診治條件的醫療機構不得診治具有新冠肺炎可疑症狀患者
據介紹,我市積極推進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做到重點人群應接盡接,確保有接種需要人群及時獲得加強針接種服務。截至12月20日24時,我市累計接種6385.3萬劑次,其中,全市有368.9萬人已完成加強免疫接種;“一老一小”接種推進順利,3—11歲人群接種覆蓋率達90.6%,60歲以上人群接種覆蓋率達89.1%。
李畔表示,市衛生健康委將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管理,指導督促醫療機構嚴格落實預檢分診和首診負責制,不具備診治條件的醫療機構不得診治具有新冠肺炎可疑症狀患者。
規範發熱門診設置管理,嚴格落實發熱病人閉環管理要求,所有發熱病人全部進行核酸檢測,檢測結果反饋前全部留觀;強化院感防控,嚴格做好醫療機構人流、物流管控;定點醫院嚴格執行“不陪護、不探視”規定,非定點醫院實行“非必要、不陪護”,確需陪護的要做到“一人一護”、固定陪護。
元旦和春節期間實行門票預約制度,14天內有市外旅居史的人員進入室內旅遊景區景點需持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據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楊光介紹,市市場監管局將持續壓實“四方責任”,全面從嚴從緊加強進口冷鏈食品管控。其中,進口冷鏈監管首倉已完成可視化監控平臺建設,實現從入庫消殺、專用通道運送、專區存放和核酸檢測等全流程遠端可視化監管。由監管首倉統一查驗入倉進口冷鏈食品相關證明,並統一錄入“渝溯源”進口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平臺進行“首站賦碼”。
此外,持續加強核酸檢測和預防性消毒工作,嚴格開展頻次化核酸檢測,對進口冷鏈食品外包裝規範實施六面消毒,並確保每件産品消毒到位。嚴厲查處生産經營未經檢驗檢疫、未錄入“渝溯源”、無“三證一碼”等進口冷鏈食品違法行為。
市文化旅遊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秦定波説,2022年元旦和春節期間,將落實“限量、預約、錯峰”要求,控制人員接待上限,實行門票預約制度。對進入文化旅遊場所的人員,嚴格落實測量體溫、查驗健康碼和行程碼等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加強渝康碼“黃碼”人員管理,被賦“黃碼”人員不能進入文化旅遊場所,被賦“黃碼”工作人員不得上崗。14天內有市外旅居史的人員進入室內旅遊景區景點需持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交通場站設置中高風險地區來渝返渝旅客專用通道
市交通局副局長陳永忠表示,元旦假期比平時週末增加了1天,加之天氣寒冷,其預測旅客的出行需求強度與平時基本持平,但短途客流可能略有增加,因此,在正常運力投入的基礎上,我市準備了300輛應急運力,以備少數線路客流上升的需求。春節期間,預測客流比去年略有增加,初步安排了公路客運車輛1.7萬輛,水路客運船舶310艘,鐵路和民航的運力將根據客票預售情況進行動態調整,確保有充足運力保障旅客出行。
在落實“外防輸入”防控措施上,密切關注國內中高風險地區資訊發佈情況,第一時間熔斷與中高風險地區所在城市的道路客運和水路客運,在機場、火車站、長途汽車站、港口碼頭和高速公路服務區等交通場站,規範設置中高風險地區來渝返渝旅客專用通道,嚴格核查進出場站旅客體溫、健康碼、行程卡,安排具有中高風險地區旅居史的來渝返渝人員利用社區“報告二維碼”填報個人資訊,並向社區推送。對於體溫、健康碼、行程卡異常的乘客及時移交轄區疫情防控機構,實現閉環管理。
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專家宿昆提醒,為了降低感染的風險概率,建議市民非必要不離渝。(重慶日報記者 李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