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真心實意換群眾稱心如意讓黨史學習教育見行又見效
——黔江區紮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水車坪紅軍樹等紅色故事贏得一陣陣熱烈掌聲;民生實事清單上,一件件貼心事記錄著一段段為民真情;一二三産業發展齊頭並進,居民收入大幅提升……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黔江區聚焦“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用真心實意換群眾稱心如意,黨史學習教育見行又見效。
新方式傳播“原味”黨課
“快板響,響連天,各位同志聽我言。黔江有個寧育珪,生於一九一六年……”近日,由城西街道黨工委書記、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所長曾祥遠和同事們錄製的一段短視頻火了,留言點讚量超過3000條。
“群眾喜聞樂見什麼方式,我們就用什麼方式講黨史。”曾祥遠説,寧育珪是城西街道走出去的優秀革命戰士,宣揚他的事跡讓轄區居民更有親切感。為了這段只有三分鐘的視頻,自稱沒有文藝細胞的他和同事們一起修改了五六個臺詞腳本,苦練了半個月。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黔江區注重用新方式傳播“原味”黨課。除徵訂指定學習書目外,該區還編寫出版具有地方特色的《圖説黔江黨史》《口述黔江黨史》等黨史讀物;紮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專題黨課、專題宣講、專題培訓、專題實踐等4個“專題活動”,全區各級領導幹部和基層黨支部書記講黨課900余場次,區委宣講團、“六進”宣講隊、“五老”宣講團、志願服務小分隊開展各類宣講1000余場次;利用“學習強國”平臺開展黨史知識競賽200余場次,利用QQ群、微信群等載體開展“每日一推送、每月一互動、季度一評議”黨史促學活動;利用進圈入群陣地和網路評論隊伍,引導群眾積極參與網上學黨史互動活動,資訊覆蓋社群200余個,受眾30余萬人。
民生實事再“小”再“難”都要解決
國道319線從濯水街道中心穿過。過去,有不少居住在國道兩側的居民抱怨:車輛川流不息,半夜碾壓過路上的窨井蓋時,發出“咣咣”的聲音,讓人睡不安寧。
濯水街道老黨員汪紹琪在收集民情民意時,發現有不少群眾有類似困擾,便將此事向街道反映。這件“小事”被納入街道“我為群眾辦實事”清單中。通過將鑄鐵窨井蓋改成複合材料窨井蓋、科學安裝等方式整改後,沿線居民已能安然入睡。
黨史學習教育中,黔江區堅持把群眾滿意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多措並舉為民辦實事、暖心事,目前已解決像濯水街道這樣的“急難愁盼”民生實事1000余件。“事情雖小,但讓大家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該區黨史學習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有關負責人表示。
與此同時,該區對標市級重點民生項目,明確了實施老舊小區改造、中小學“改廁”等重點建設項目45項,全部掛牌督戰。目前這些重點民生項目已完成8項,有序推進15項,需長期堅持的22項。其中,開展課後服務的系列工作還成為全市“我為群眾辦實事”典型案例。
為了把民生實事辦好辦實,該區還加強監督、考核:從鄉鎮、社會團體、區級部門、企事業單位邀請10名熱心人士擔任民生項目監督員;相關部門不定期對重點事項進行暗訪,實行一月一通報;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納入各級各部門年度目標綜合考核,切實解決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經濟與居民收入穩定增長
今年,鵝池鎮南溪村養蠶大戶龐建華又將迎來豐收年!他家今年養蠶30多張,收入有望超過10萬元。對這個夫婦倆都是殘疾人的家庭來説,養蠶確保了全家能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據有關部門預計,今年黔江産繭量有望達8萬擔,蠶繭産量和蠶桑總産值有望連續12年居全市第一。全區有5500余戶2萬餘人從事蠶桑生産,蠶農年綜合收入2億元以上。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黔江把開新局作為著眼點和落腳點。今年上半年,該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20.43億元,同比增長9.5%;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20.0%,其中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13.8%,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與此同時,該區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了實現了穩定增長。其中,城鎮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2279元,同比增長12.6%;農村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8603元,同比增長14.4%,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持續上升。(羅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