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修復缺資金?重慶探索市場化機制讓廢棄礦山“披綠生金”

發佈時間:2021-10-13 10:19:49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何靜怡

休閒步道兩旁花草繁盛,多種喬木灌木錯落有致……行走在重慶市九龍坡區華岩鎮中梁村“38號礦山公園”,如果不是高聳的崖壁,遊客很難想像這個公園幾年前還是一座廢棄礦山。

重慶龍九潤城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是該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的實施方,公司工程部經理李世闊告訴記者:“我們只花較少的錢就把這座公園建好了,因為它是用11萬多立方米建築渣土填起來的。如果建築企業自己建棄渣場,建設、道路維護、後期生態修復等綜合成本接近200元一立方米。中梁村距離城區近,企業運到‘38號礦山’填埋一立方米渣土只需18元,不但補充了生態修復資金,還降低了企業成本、保障了重點工程建設。”

據統計,重慶市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損毀土地面積約6154公頃。重慶地質礦産研究院生態修復分院院長馬磊介紹,這些礦山中相當一部分是無主礦山,生態修復如果全部由財政資金承擔,資金缺口較大。同時,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量城市建設渣土無處消納,易産生新的土地破壞、環境污染。為此,重慶市從2019年起實施關閉礦區有償填埋消納城市建設渣土,中心城區廢棄礦山預估可消納建設渣土3800萬立方米,以此破解“渣土圍城”、礦山修復資金短缺兩難問題。


經生態修復,九龍坡區一座廢棄礦山變成公園。九龍坡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供圖。

九龍坡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幹部黃俊波介紹,由於生態破壞嚴重,有的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成本達到每畝數萬元。全區共有廢棄礦山87處,目前已消納建築渣土約405萬立方米,獲得生態修復資金2880萬元,節省建築企業成本4400多萬元,完成礦山治理71處。這些修復後的礦山有的打造成公園,有的發展農旅産業,昔日的生態“傷疤”開始“披綠生金”。

此外,重慶市還積極探索生態地票制度,以耕地佔補平衡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為基礎,將部分生態受損區域修復成合格農用地後進入市場交易,以撬動更多資金參與生態修復。

九龍坡區在礦山生態修復中恢復耕地33公頃、林地65公頃以及其他用地21公頃,已申請地票交易2宗,預計可産生礦山復墾收益801.6萬元。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重慶市礦山復墾指標已交易720畝、交易金額1.45億元,今年預計將新增交易指標約1400畝,收益全部用於礦山生態修復。

記者從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有償消納建設渣土、生態地票等市場化機制探索獲得了收益,有力保障了廢棄礦山生態修復資金。去年重慶市已累計完成礦山生態修復約3016公頃。(周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