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重慶兩江新區打造産業創新高地行動計劃(2021—2023年)》(以下簡稱《計劃》)正式印發。按照規劃,兩江新區將圍繞新區重點支柱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提供更多有效科技供給,重點實施製造業創新突破攻堅、服務業創新提檔升級、産業創新基礎能力提升、組織模式變革和生態體系構建等五大行動,努力把兩江新區打造成為産業創新的前沿高地和重要策源地,探索走出一條具有兩江特色的産業創新之路。
賽力斯生産線 謝力 攝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這是兩江新區深入學習貫徹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市委五屆十次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也將進一步促進兩江新區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先進製造業中心核心承載區,使創新成為兩江新區建設高品質發展引領區、高品質生活示範區的強大動能。
“五大行動”助力兩江新區高品質發展
兩江新區最突出的優勢在産業,最核心的競爭力在産業,最大的發展潛力也在産業。因此,《計劃》的出臺將促進兩江新區持續推進以大數據智慧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推動創新鏈與産業鏈的深度融合。
在製造業創新突破攻堅方面,《計劃》提出要堅定不移依靠科技創新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針對新區製造業在發展能級、創新能力、品質品牌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項,打一場製造業創新突破攻堅戰,構建強有力的製造業創新體系,為建設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核心承載區提供“原動力”。
其中,兩江新區將發揮産業基礎雄厚、創新資源富集等優勢,圍繞産業鏈加快部署創新鏈,聚焦新能源和智慧網聯汽車、新型顯示、積體電路等産業方向,支援行業領軍企業牽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和産業共性技術研發,建立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製造業創新體系,同時發揮新區大學大院大所集聚優勢,圍繞創新鏈培育産業鏈,積極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加速向産業化發展轉變。
在服務業創新提檔升級方面,兩江新區將從現代金融、智慧會展、智慧商旅、現代物流等産業入手,推動生産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促進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著力構建新技術支撐、新業態引領、新模式廣泛應用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助力新區加快建設高品質發展引領區和高品質生活示範區。
陳力行 攝
提升産業創新能力,基礎是關鍵。按照《計劃》,兩江新區將堅持企業、科研機構、創新平臺“三位一體”打造産業創新基礎能力,突出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和創新創造主力軍作用,強化科研機構對産業技術供給的支撐作用,發揮優質創新平臺對産業創新的承載和賦能作用,厚植産業創新基礎,培育獨特競爭優勢。
在産業創新組織模式變革方面,兩江新區將堅持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著力解決科技和産業“兩張皮”現象,促進科技供給和産業需求精準對接,推動科研創新奔著轉化去、奔著市場去、奔著效益去,打造具有內生動力、可持續的産業創新組織模式。
據介紹,兩江新區將全面推行産業鏈鏈長制,對新區重點支柱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繪製産業發展基礎、集群佈局、創新要素分佈等全景視圖,突出強鏈補鏈方向,優化空間資源利用。
此外,兩江新區還將實施産業創新生態體系構建行動,堅持下好創新這步先手棋,硬環境和軟環境兩手抓,打造近悅遠來的發展環境,構建具有兩江特色的産業創新生態體系,全面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形成創新驅動發展強大合力,讓創新源泉在兩江新區充分涌流。
兩江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李潔表示,按照《計劃》,兩江新區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走“科創+産業”發展道路,緊扣産業創新抓好科技創新,讓科技創新真正服務於新區産業發展。
産業創新成為兩江新區建設“兩高兩區”強大動能
重慶市委五屆十次全會提出,加快推進大數據智慧化創新,高品質推動産業創新發展。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兩江新區正認真落實市委五屆十次全會精神,促進創新鏈與産業鏈、供應鏈的深度融合發展。
李潔表示,一方面,兩江新區正找準科技研發和産業發展的結合點,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和政府統籌作用,形成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格局。
在兩江協同創新區,35家大學、大院、大所在明月山下拔地而起。不久的將來,這裡的每一棟建築都將奏響一首創新之歌。
目前,圍繞新能源及智慧汽車、機器人及高端裝備、航空航太、新一代資訊技術、量子資訊、空間通信、人工智慧、新型材料、生命科學等兩江新區重點産業,兩江協同創新區已建成科技研發平臺40余個,導入各類高端人才800余人,培育孵化企業36家。
同時,兩江新區還在加快傳統産業創新發展,推動汽車、電子等産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提升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準。
長安全球研發中心 張義 攝
其中,依託“六國九地”的研發佈局,位於兩江新區的長安汽車已經成功掌握500余項智慧化核心技術和近400項新能源核心技術,推動其成為中國自主品牌的領軍企業之一。今年前5個月,長安汽車銷量已經突破了100萬輛。
下一步,兩江新區將繼續把創新作為引領高品質發展的“一號工程”,更加突出産業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加快集聚高端創新要素,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努力在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展現新擔當、實現新作為。(謝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