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疫經濟新常態中增進國際交往讓上海經濟逆勢增長

發佈時間:2021-10-22 來源:中國網商務 作者:商聞 責任編輯:梁長玉

當前,國內疫情形勢總體可控,上海能有效抗擊疫情以增進國際交往實現經濟逆勢增長,其引領示範效應尤為重要。

精準研判,防控疫情,掌握經濟發展大勢

要研判上海何以通過有效抗擊疫情以增進國際交往實現經濟逆勢增長,首先要對未來防控疫情與經濟關係之走勢可能出現的三種走勢作出總體判斷。

第一種,立竿見影:疫情撤退,皆大歡喜。隨著疫苗大面積普及,疫情散去。還可以設想,各國在交流互鑒的基礎上,共用戰勝疫情的勝利果實。由此,經濟發展形勢一片向好,國際交流、經貿往來、外交訪問等國際間的往來遠遠超越疫情前的水準,並出現補償性的經濟增長。

第二種,未來可期:疫情可控,發揮能動。一隅不嚴,危及全盤。根據目前情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加快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當務之急。

第三種,徘徊前行:疫情相伴,始終相隨。新冠疫情已經持續一年半多,期間我們看到世界各國對疫情的控制效果大不相同。

從短期來看,部分國家基本控制疫情;從中期來看,能在2至5年控制住疫情,逐步恢復生産投資可以期待;從長期來看,5至10年甚至更長時間控制疫情,須做持久戰準備。

由此,可能衍生出抗疫經濟新常態,上海通過精細化管理,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化危機為良機、化危機為商機,平穩實現經濟企穩回升向好,並作出示範引領作用。

順勢而為,酌情開放,增進有效的國際交往

根據經濟受防控疫情影響所做的三種走勢之總體判斷,我們可以因勢利導,搭建安全有序有效的國際交往平臺。

其一,全面開放,友好往來。如果疫情能夠如期撤退,國際交往逐步恢復到正常態勢,我們能夠像以往一樣,打開國門,全面恢復經貿往來,有效推進曾經受疫情波及的進出口貿易企業重新與國外企業簽訂合作訂單。

其二,適度放開,定向合作。零星的發病,讓政府和人民時刻緊繃疫情防控這根弦,疫情處於可控範圍之內,應適度有限打開國門。對於那些疫情防控較好的國家,可與之深化合作,增進往來;而暫時無法控制疫情的國家,應慎重對待,暫緩經貿合作與往來。

其三,大門關閉,瞄準內需。疫情的反覆無常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給企業造成不安全感並衝擊其積極性。由此,可轉而側重國內龐大的市場需要,瞄準國內市場,確保有效供給。國內企業應對市場需求進行充分調研,生産出直擊消費者內心的産品,國貨大有可為,龐大的國內市場必定形成強大的內迴圈。

堅定信心,立足持久戰,打硬仗打贏仗

全球疫情有其不可控性,然而,我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化危為機,運用好現有的資源,打持久戰,主動適應抗疫經濟新常態確是可控的。

首先,宏觀層面,把握國之大者,乘勢而為乘勝追擊。排除疫情干擾,推動“十四五”時期高品質發展。

其次,中觀層面,揚長避短,發揮特有優勢。橫向來説,同行業更應抱團取暖,強強聯合締造新的增長極;縱向來説,不同行業間應加強溝通聯絡,資源共用互補優劣。同時,緊跟國家大政方針政策,把準市場通用法則,揚長避短,將各行業特有優勢全力發揮出來。

以及,微觀層面,鞏固基礎、推動轉型升級。此次疫情推動了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並深化其對未來戰略的思考。

根植上海,乘風破浪,實現經濟逆勢增長

上海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面向2035年,以把上海建設成卓越全球城市為目標,在抗疫經濟新常態中,增進國際交往以實現經濟逆勢增長,發揮上海引領作用。

一方面,上海有三個獨特優勢應當深入挖掘:一要抓實自有優勢;二要盤活突出優勢,體現上海具有城市精細化治理的傳統和現實;三要聚力特殊優勢,塑造特有的抗疫經濟新常態。

另一方面,面臨不同疫情形勢,將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無論哪種形勢,把適應抗疫經濟新常態擺在突出位置。

當疫情撤退、全面開放之時,推動浦東全面開放,對接國際貿易規則,在金融、科技等多個領域形成開放高地,為全國提供探索經驗,以開放促改革。同時,把在抗疫中積累的超大城市精細化管理寶貴經驗傳承下去,推動市場主體借鑒其經驗思路運用到生産、研發、經營、人才培養等各環節,為經濟逆勢增長強基固本。

當疫情可控、適度放開之時,既要適度開放浦東,積極開展國際交往,推動構建國內國內雙迴圈的新發展格局,也要細化城市精細化管理舉措,實時檢測疫情動態,加快疫苗接種,為經濟發展營造穩定環境,得以實現經濟逆勢增長。

當疫情相伴、瞄準內需之時,要進一步發力打響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和上海文化這“四大品牌”,充分激發上海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之聚焦與輻射效應,做長戰略優勢的“長板”,把中央對上海的功能定位和發展要求進一步具體化,不斷增強城市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為上海經濟逆勢增長添磚加瓦。(上海財經大學章忠民、李書憬)

相關資訊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Español عربي 한국어

中國網客戶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9語種權威發佈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