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巨德、鐘蜀珩伉儷藝術展覽 亮相河南省美術館

時間:2017-12-16 | 片長:00:06:34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劉巨德 《生命之光》

2017年12月15日至12月24日期間,由清華大學、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南省美術館主辦,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協辦的“渾沌的光亮——劉巨德藝術展”、“尋歸自然——鐘蜀珩繪畫作品展”在河南省美術館展出。

劉巨德 《流沙灣》

劉巨德:童年的記憶釀成歲月的酒香

風吹綠了羊頭骨

看見青銅

想找一個背風的地方

趁著黃沙埋盡前

説出自己生前的謎

流沙聽著沉默無語

不停地掩埋

也掩埋著自己

藝術家劉巨德在開幕式現場

在劉巨德的故鄉烏蘭察布,新生的嬰兒降生在沙土之中,拿手搓一搓就乾乾淨淨。他呱呱墜落在這片沙土地上,從此故鄉便烙印在他的記憶深處,沉澱下來釀成了歲月的酒香。

“年輕的時總嚮往遠方,到老後總難忘懷故鄉。童年的故鄉吸引著我,讓我老想回去,老想畫它。”劉巨德的作品中總是能看到一種對於童年記憶的敘事與重塑,雖然這樣的記憶並不一定是真實的,但根源是以往的記憶,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想像和人生的經歷。

《流沙灣》 角落裏的自塑像

《流沙灣》局部

《流沙灣》局部

在《流沙灣》中,展廳的地面上放著從故鄉帶來的黃沙,這些黃沙是歷史的、是現實的、也是生命的。在這一片矩形的沙丘區域中,一些動物的骨骸散落著半掩著,沙地上有好多動物的腳印,他在這件作品中把腳印寫成了盲文“混沌的光亮”,在沙丘的右下角有他的自塑像。

這件作品的靈感來源於劉巨德童年時走夜路上下學的經歷。那時在經過的路上總能看到動物的骨頭,骨頭上的磷火閃閃發光,讓十一歲的他感到害怕。但母親告訴他不要回頭,一直往前走。“長大之後我才知道那是磷光,像是螢火蟲一樣一閃一閃。我覺得那些磷光代表著生命,一閃一閃而來,一閃一閃而去,每個人都是如此,生命裏的能量就是那一束光。這件作品是我童年的記憶,也是我對生命的感悟,也是體驗生命的結果。”在接受採訪時劉巨德説道。

劉巨德 《追日草》

每個人的童年、生活的環境,已經為你的生命注入了底色,你看一切的時候,這個底色都在起作用。在畫作《追日草》中,劉巨德用一米長的特製畫筆,描繪了小的時候經常玩耍的草地,那裏是他的遊樂場,掏鳥蛋、找螞蟻、挖野菜、拾牛糞等等,有時候玩兒累了躺在草叢裏休息,會聽到草桿劈啪作響,聲音驚濤駭浪。草紮根在土地裏,一歲一枯榮,卻又春風吹又生,哪有太陽就追逐到哪 。劉巨德畫出了他的生命經歷、體驗過的記憶、思考和冥想。因此他生活過的那片土地,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他藝術創作的一部分。

《生命之光》局部

《生命之光》局部

《生命之光》局部

除了有野草、奔馬、胡楊、草原的故鄉,劉巨德的作品中還有對於人類精神故鄉的描繪。在《生命之光》中鴿子和人一起在生命的隧道中前行,路過沿途的人生風景,穿越鏡子代表的重重困難,最後都要回歸到由千手觀音代表的神性,然後又是一個輪迴。生命之光是畫面中密林灑下的斑駁陽光,是冬日滿天飄起的雪花,是落花,是流光。劉巨德介紹到:“這件作品創作于2015年,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我很想畫一張畫,但又不想現實的戰爭和殘酷的場面,就想畫一個人的心願。我們的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祈願和平的民族,因此把和平擬人化,和平來到人間,有人擁抱它,最後的神性來擁抱和迎接生命。藝術創作就是要去不停挖掘生命裏的那一點神性。”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原副院長盧新華在開幕式上致辭

盧新華在採訪中談到,劉巨德的作品是從內心流露出來的詩意,用他的話來説是用看不見的道畫看得見的物,用看得見的物,畫看不見的道。他的畫是自由輕鬆的。他用道德境界來表達內心的詩意情懷,給人以靈魂的震撼。對生命的理解、對記憶深處人性的關懷,都在他的作品中。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藝術總監、藝術中國主任 勾霞(左)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藝術家鐘蜀珩在展覽現場

鐘蜀珩:自然而然的真性情

鐘蜀珩的很多靈感來源於自然,師法自然之外,還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狀態。她多取材于身邊人、物、風景,在不大的尺幅中飽含著漫長的生命體驗中孕育而成的心相。她提到:“我的精神世界依賴自然,我渴望自己的藝術生命在自然而然的真性中度過。”

鐘蜀珩 《十月》 布面油畫

《十月》這件作品有著絢爛的色彩的景物作品中,描繪了開得熱鬧繁茂的花。這些花是藝術家在自己畫室院子裏種的,她摘了一些插在一個白色罐子裏放到了畫室。因為有根,總也不敗,開了兩個月,她看到怒放的生命無法視而不見,於是就忍不住在那兒一點一點一朵一朵的畫。

鐘蜀珩作品

在另外一幅靜物花卉中,可以看到色彩的流動。野菊花是兩個學生相愛度蜜月回來後採來送給鐘蜀珩的。在其中,能看到光是永遠在變化著,畫面裏紅黃藍綠都有,都是互補的顏色,她能做到將這些互補色和諧的放在一起,顏色與顏色之間相互運動著消融著。在談到鐘蜀珩的作品時,盧新華説道:“鍾老師敏銳細膩,她的色彩是從自然中吸取力量,不刻意強調技術,而是在強調內心的感觸,和內心詩性的表達。”

鐘蜀珩作品

鐘蜀珩《水城 〉 紙面水粉  1980

她的畫中有生活的意趣,院子裏摘來的花朵,學生送的花束,樓下的流浪貓,盤子裏切好的西瓜;有日的常生活,劉老師老家後院裏的瓜地,院子裏的馬,彈琴的女孩;也有到各地寫生的作品,跟著導師吳冠中先生到江南水鄉的小橋流水,烏蘭察布草原的天高雲闊,乾枯河床下的古老戰場,高原上的茂密森林,與導師吳冠中先生爬到燈塔上畫下的雨中舟山漁港。所有這些意象都是她找尋自然,回歸自然後的心相。

《漁港之夜》紙本彩墨 1980 年

鐘蜀珩覺得用心眼看世界,和機械的去複製完全不同。“我覺得繪畫是由心而畫的,和一個人的心性有關。畫的本質我覺得和音樂太接近了,其實詩歌、音樂、藝術等很多東西都是相通的。一幅畫會有非常多的層次,要把控好。在純白的底子上去畫顏色,反射出的光是最漂亮的,沒畫好調顏色遮蓋上去的話,就沒有一種透氣的感覺。所以顏色不對了我一般會洗掉,所以我畫畫特別慢。”畫作中能看到印象派的影響,印象派是講究一種視覺科學,是用眼睛將顏色調和,而不是在調色盤上。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在開幕式上致辭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認為:劉巨德的作品從故鄉出發,達到物質向精神的飛躍,他用詩話的藝術語言表達了內心的追求。他的藝術創作是心潮律動與自然藝術的神韻,畫著接天連地,通達古今的混沌世界。

鍾先生用心眼去捕捉世界之美,在瞬間閃爍的光色與瞬間的萌發,把思想凝結成形式,在感性的呈現中折射出理性的光亮。

他們的藝術創造是真誠的、樸素的,發自內心的,特別有個人藝術特徵,博採眾長之後對自己有很清晰的把握,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對世界的一種態度。他們二人的作品相得益彰,一個是豪放靈動,一個是真誠細膩,都有對於生命的追問,對於生命輪迴的解答。

河南省美術館館長化建國致辭

于會見接受採訪

劉巨德與鐘蜀珩不僅是生活中的深情伉儷,也是藝術探索道路上的志同道合者。儘管他們的藝術風格不盡相同,作品風貌也有較大的差異,但在精神追求方面卻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有著對生命、自然的尊重和敬畏,有著春風十里的人間溫情,有著恍惚之間的素樸之美,有著對浩瀚宇宙的深沉思考,有著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大格局、大氣象。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史宗愷講話

正如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原黨委副書記 史宗愷在開幕式上所言:“我們無法超越個人的經驗和體驗,無法超越這個時代,也無法超越所身處的文明。而有一些藝術家卻可以通過作品辦到。他們能將那個時代,個人的經驗和體驗挖掘出來,把時代特徵運用到藝術創作中。劉老師和鍾老師就是這樣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讓我深受觸動。”

展出作品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