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民營美術館的公益事業為何舉步維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04 14:51:34 | 文章來源: 收藏投資導刊

文化圈裏又要矗立起一塊“最大”的招牌了,媒體報道,中國最大的非營利民營美術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正式落戶北京朝陽區大山子。但凡聽到“非營利”幾個字,筆者總是很敏感,不免好好念叨念叨,沒辦法,現在所謂的“非營利”、“公益”,又加上這個“最大”的噱頭,難免不會讓人生出疑問,畢竟現在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大環境裏,活雷鋒真是少得可憐。發現問題的可不止筆者一個人。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建成的消息發出,微網志上立時有人發難了,周光真先生就説:“國內大部分私人博物館、美術館均屬私人企業性質。國外真正公益性博物館屬於非盈利、社會公有性質,也不需要繳稅。所以展館、展品屬於社會,不得私自相送、出售,不得傳給子孫後代。符合以上條件的博物館主持者站出來。”很明顯,這一記耳光不是給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一個的。面對越來越多的民間性質的民營博物館、美術館不斷挂起“公益”的招牌,看熱鬧的説上句“有錢人是真能作”,認真的卻要好好看看這裡頭到底有什麼門道。

國人頭腦中歷來充滿著“為富不仁”和“無利不起早”的傳統觀念,好好的買賣不做,好好的收藏不搞,非要整個“公益”的博物館、美術館,這幫企業家、收藏家沒事幹了麼?其實一看就知道了,這所謂的“公益”背後也不全是無私的奉獻。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是由中國民生銀行發起的,據説是利用捐助資産舉辦的,在名義上叫做“從事文化藝術類活動的非營利公益性組織”,可是卻又打出了“中國內地第一家以金融機構為背景的公益性藝術機構”的幌子。民生銀行功不可沒的同時,似乎在圈子裏頭廣告也打的不錯。無獨有偶,貴州省首個民營企業自建的文化公益博物館——宋窖博物館也在習水縣土城鎮建成了,這個出白酒的地方的博物館自是和酒分不開,這個博物館就號稱濃縮了赤水河谷的釀酒文明,甚至收集了千余瓶當地的老酒。果不其然,這個博物館是由習水宋池老窖酒業投資建設的。都説陳游標做慈善是為了作秀打廣告,其實,就算不掏出大把的現金,作秀打廣告的渠道還有很多。

自從馬未都先生的觀復博物館建起來之後,民營的博物館、美術館便開始了蓬勃的發展。公益事業的蓬勃總是好的,可是這種“公益”和國外的“公益”真心不一樣。正如周光真先生在微網志上説的那樣,國外的民營博物館,包括美國知名的大都會博物館和賽克勒博物館等,它的建立都有一個基礎,就是藏家把他的藏品都捐出來,而接受捐贈的和辦博物館的人是社會力量,某個社會組織或者某個基金會便會管理這些藏品。至於建起來的博物館,已經和藏家沒有了半毛錢的關係,甚至都不會以他的名義去建立這個博物館。即使是出於感謝而以藏家名字命名,但所有權上藏家對這些藏品和博物館已無權置喙。

再來看看我們自己,相對於國外這些博物館的社會性質,咱們的民營博物館可都是一個個東家自己的産業。誰有藏品、誰能買得來藏品,誰就自己整個博物館,所有權還是藏家自己的。甚至興辦博物館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公益”,或者只是為了給自己做個宣傳,與其説是公益的博物館,不如説是擺在公司之外的企業文化展覽室。更有甚者,有些民營博物館還挂羊頭賣狗肉,明面上搞公益,背地裏卻打著博物館的旗號做生意。大家花著門票錢進去看到的為之感嘆的,不過是東家們自己的收藏罷了,何談“公益”,何談“社會”?

馬未都給民營博物館做了個好榜樣,實行理事會制的觀復博物館是公益性獨立法人,裏頭的藏品是要完整地留給社會的。樊建川也早就立下遺囑,説自己去世後博物館裏的藏品全部交給國家,自己和家人一件東西也不留。像這樣將民營博物館發展成為社會博物館,讓本屬於自己的博物館真正走社會化、規範化的道路,這才能真正的做到公益,才能是經得起推敲的公益。畢竟,大家對東家們的後院不感興趣,大家要看到的是屬於全社會的大傢夥兒自己的東西。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