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民營美術館:空前繁榮 目標未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17 20:53:44 |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

許多年來,它在非規範化的市場中成長,它甚至沒有一個規範的名字:民營美術館?私立美術館?還是民辦美術館?從誕生之日起便踉蹌前行的它們,卻是中國現代美術館建設的弄潮兒。它們沒有沾染過多的商業習氣,而是磨練得愈發有藝術個性和社會擔當。無論已經倒下的,還是依然聳立的,民營美術館都在為中國現代美術館事業貢獻著開拓之功。

近期,隨著公立美術館免費開放和改擴建的熱潮疊起,民營美術館如何應對“免費開放”和隨之加劇的生存壓力,這一問題引起社會關注。同時,這一新舉措關乎美術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和繁榮壯大,更關乎民營美術館是否能夠更好地提供多樣的文化服務。

銳氣與堅守

挑戰美術館評價標準

從1991年第一家民辦公助的民營美術館炎黃藝術館開館,到現如今民營美術館如雕塑般林立在城區之中,中國的民營美術館之路已走過20個年頭。

20年中,民營美術館可謂一直在摸著石頭過河。這種摸索幾起幾落,始終堅韌地穿行在社會的轉型和時代的浪潮中。上世紀80年代末,畫家黃胄在發揚民族藝術的理想中為創辦炎黃藝術館殫精竭慮,從1991年建成開館到此後的債務纍纍,再到2007年與中國民生銀行達成捐助託管合作協議,炎黃藝術館磨難幾多。90年代末,瀋陽東宇美術館、天津泰達美術館、成都上河美術館等,以對中國當代藝術的關注,掀起了第一波民營美術館建設熱潮,從開張之初的先鋒姿態,到一年後的疲軟、兩年間的紛紛倒閉,讓人清楚地認識到,作為美術館,完全依靠單一的企業投資管理的生存之道不可行。

新世紀之初,從北京今日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館、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等機構的興建,到部分民營美術館向非營利公益機構的轉型,第二波美術館熱潮漸漸顯露出國際化的視野,也開啟了對館長負責制等國外現代美術館管理運營模式的借鑒。近年來,上海外灘美術館、民生現代美術館、蘇州本色美術館等機構的成立或開館,掀起了更為猛烈的美術館建設熱潮,國外基金和金融機構的介入,與國外美術館等機構日益頻繁的交流,為民營美術館的發展注入了更為強勁的動力。民營美術館在北京、上海、南京三地漸成鼎立之勢,業內影響力穩步提升。

紛紛落成,相繼倒下,又捲土重來,帶著一股青春的氣息和銳氣,民營美術館已然成長為不容忽視的新生力量,挑戰著傳統美術館的建設和評價標準,衝擊著原有的美術館體制與格局。

獨立和定位

關乎存亡的關鍵

美術館是一個“燒錢”的文化機構。不過,對於今天的許多民營美術館來説,資金已經不再是主要障礙如何讓習慣講效益的企業懂得投資運作一個非營利的公益事業,才是最難平衡的問題。“運營者和企業之間如何進行溝通,是操作民營美術館最大的難點所在。”具有逾20年美術館、博物館從業經驗的上海外灘美術館館長賴香伶坦言。

在投資資本的制約下,民營美術館很難保持學術的獨立性。如今,業界達成這樣的共識:民營美術館必須脫離投資的控制,獲得獨立的非營利公益機構的社會身份,才能爭取更多的政府支援,吸引更多的捐助,也才能保持學術的獨立性。許多民營美術館研究了國外私立美術館管理模式,並結合各自的特點,形成多種籌資方式。比如,一些民營美術館採用政府參與、企業買單的模式;一些美術館部分資金來自企業,其餘的資金來自社會,盡可能地避免企業對學術的干擾。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運營方式在變味。今日美術館創意總監陸蓉之認為,獨立策展人概念在中國過度膨脹,一個展覽的主角應該是藝術家,而不是策展人。現在,中國很多策展人一邊策展一邊賣畫,違反了職業操守,“我們應該成立美術館協會或者聯盟,作為規範行業道德操守的仲裁機構。”陸蓉之説。

此外,産業化道路容易沖淡民營美術館的公益色彩。公益是否意味著必須免費開放?今日美術館館長張子康認為,免費開放有助於全社會對美術館的公益價值形成共識,但部分美術館沒有靈活的資金來源,可以採取自願買票的政策,在票面上註明對公民支援社會公益性事業的感謝,這樣也有助於培養民眾的公益意識。

更需警醒的是,絕大多數民營美術館都把中國當代藝術作品作為展示和收藏重點,卻缺乏相關學術研究和發展定位,也不重視對當代藝術文獻的收集和整理,更忽視了對地域文化的關注。美術館應有史學意識。“每一個美術館都應該根據自身的地理位置、文化土壤、學術團隊和其他特定的條件,決定自身的形態。畢竟中國需要的是多層面的文化,而不是那麼多重復定位的美術館。”張子康説。

責任和擔當

傲然並世的根本

如今,絕大多數民營美術館無論是外型還是在運營方面,都更像古根海姆、MOMA等西方現代美術館,與莊重的開山鼻祖炎黃藝術館截然不同。在面目雷同的城市建築物中,民營美術館或許是最為獨特的那一座。常常以舊廠房或廢棄的建築改造的它們,或許不美麗,甚至有些猙獰,卻絕對讓人印象深刻,它們更像巨大的雕塑作品而不是建築物。這些美術館開始轉型為既有學術功能又兼備娛樂的場所。這正是現代美術館的魅力之一。

當前多數民營美術館的展陳是當代藝術作品。對於這些當代藝術展,許多觀眾直言“看不懂”。這或許是當代藝術創作的問題所在,然而,民營美術館是否應對這些年輕藝術家的創作,進行必要的甄選和引導?比如判斷他們是在嚴肅的創作,還是在嘩眾取寵;比如引導他們的創作避免沉于物欲和冥想;比如探討怎樣帶給觀眾藝術的享受和思考,而不僅僅是滿足人們對當代藝術的好奇心等等。民營美術館應該放眼四野,正視中國架上繪畫與多媒體等當代藝術多元進發的態勢,賦予自己所在的城市以創造力和文化氣息,才能讓自己擁有更強大的生命力。

當精神消費成為一種時尚、一種人的生存所需被現代人追逐,當代藝術創作與美術館、美術館與社會需求之間呈現出一種更為活躍的供求關係。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何炬星認為,民營美術館的身份特徵不僅僅是相對於公立美術館而言,也不僅僅是資本所有制的問題,更不是所謂“國有美術館體系的補充”,它的生命力在於這個時代賦予了它從來沒有過的強烈的社會需求,賦予了它創造性地構建自主表達和價值判斷體系的歷史機遇,賦予了它在廣闊的歷史和國際視野中呈現出先進文化力量的可能性,它在國家未來的文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繁榮史無前例,目標卻遠未清晰。期待一座建築可以改變一個城市,期待這個建築是一座非凡而不失厚重的美術館。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