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民營美術館先生存再發展 業內呼籲放寬註冊制度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7-24 13:57:56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日前,北京市文化局制定發佈了《北京市促進民營美術館發展的實施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辦法》中指出,民營美術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普及和提高人民群眾的藝術素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北京將由市文化創意産業發展專項資金專項支援民營美術館發展,每年評選民營美術館十大優秀藝術品推廣項目並進行扶持,每個項目給予10萬元至20萬元的獎勵。《辦法》為北京正在快速發展中的民營美術館提供了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援,受到了業內外人士的歡迎。

實際上,自1991年我國第一家民營美術館——炎黃藝術館建立以來,民營美術館就不斷涌現,曾有媒體報道,僅南京就有30多家民營美術館。然而能在發展中真正站穩腳跟的也只有今日美術館、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等少數幾家,多數美術館因資金短缺、定位不明確等問題面臨著生存困境,急需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

遍地開花卻難於可持續發展

近日,各地開設民營美術館的消息頻見報端,吸引著人們的眼球。

5月17日,位於西北地區的“黃河藝匯”正式在香港藝術博覽會現場對外宣佈其規劃,將投資17.6億元人民幣在寧夏銀川建設銀川市美術館、藝術史公園、雕塑公園及藝術家村。在相對貧困的地區投資如此鉅額資金來建設美術館,此舉引起人們廣泛爭議。

而7月7日,龍當代美術館、余德耀美術館等與上海徐匯區政府簽約,“西岸文化走廊”落戶徐匯濱江。據報道稱,龍美術館不僅因此有了按照現代化美術館要求設計建造、建築面積近3萬平方米、展示面積1.7萬平方米的龍當代美術館,而且跨越黃浦江,有了浦東浦西兩個場館,當代藝術與經典藝術各有側重、相互聯動。有業內人士評論説,這表明中國迎來了民營美術館的新時代。

從西北寧夏到東南沿海地區,我國民營美術館的建設可謂遍地開花。然而不斷有民營美術館開設的同時,也不斷有美術館因資金等問題難以為繼,不得不閉館。

其實,在20世紀90年代之初就興起過國內民營美術館建設的一次高潮。自畫家黃胄創辦炎黃藝術館之後,隨之涌現出成都上河美術館、天津泰達美術館、瀋陽東宇美術館。這一時期的民營美術館運營一般依賴於企業自有資金的投入,一旦企業效益下滑,美術館也就難以維持。據了解,這一批美術館中只有炎黃藝術館一直運營至今,其餘的在經營幾年後紛紛閉館。後來出現的一批倣照西方模式建立起來的美術館,如北京今日美術館、上海多倫美術館、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南京四方美術館等,雖多數堅持了下來,但普遍面臨資金短缺、運營艱難的情況。20年過去了,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始終是民營美術館面臨的一大難題。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