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畢加索大展,民營資本贏了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1-09 17:12:04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做出在世博中國館而非上海美術館舉辦展覽的選擇,對於展覽的票房和影響力,起到的作用是積極的嗎?民營資本參與到這樣的一個大展中來,是不是獲得了他們想要的回報呢?畢加索大展中方總策展人謝定偉接受《東方早報·藝術評論》專訪時坦率地回答:“這次畢加索展覽的成本,可能是全世界同等類型展覽中成本最高的,如果單看票房或者票房和禮品,我們不可能打平4500萬元的成本。”

畢加索大展即將在1月10日結束,許多觀眾為了與西方藝術史上的大師直面相對,遠道去了浦東的世博中國館,也有很多人因為路途的遙遠或者曾有機會遊歷海外各大博物館,而不再起興參與到畢加索的中國行。

但無論如何,62幅畢加索真跡的中國行,都是今年秋冬季上海文化藝術領域的一件大事。

做出在世博中國館而非習慣意義上的上海美術館舉辦展覽的選擇,對於此次展覽的票房和影響力,究竟起到的作用是積極的嗎?這是一項明智的選擇嗎?民營資本參與到這樣的一個大展中來,是不是獲得了他們想要的回報呢?這些都是縈繞在業內人士心中無法回避的問題。

畢加索大展中方總策展人謝定偉在接受《東方早報·藝術評論》專訪的時候坦率地回答:“這次畢加索展覽的成本,可能是全世界同等類型展覽中成本最高的,由於參觀人數未達到預期,如果單靠票房或者票房和禮品,我們不可能打平4500萬元的成本。”

藝術評論:與之前台灣方面的畢加索展覽相比,我們在世博中國館的畢加索展覽有些什麼區別和優勢?

謝定偉:中國大陸現在各方面的實力,以及場館的條件都比台灣好,對於台灣歷史博物館的展覽,巴黎國立畢加索博物館的安妮·巴達莎莉館長可能對台灣方面的展館場地並不特別滿意。

和台灣方面一樣,我們這次的借展費都是100萬歐元;借展時間也是三個月,因為遇到國慶節,世博中國館擔心我們辦展人流太多與中國館人流衝突,所以開幕推遲了幾天,展期實際只有85天。

藝術評論:參觀人數呢?有媒體反映説與預期的相差很大,與台灣方面也有差距。

謝定偉:參觀畢加索的觀眾人次基本與台灣接近,二三十萬人次,台灣30萬人次左右。我們原設計的最大容量是每天8000-10000人次,這次實際上最高人流量是5000余人次,出現在開展初期去年10月底的時段,排隊2個多小時才能進場,預期下一個高峰在大展結束前幾天。人流量的多寡可能和天氣的好壞,以及時段有關。天冷,中國館外又沒有可以提供排隊等候的長廊,現在平均每天兩三千人次,最少1000多人次也有,特別是中國館遠離市中心,附近沒有商業區、辦公區、酒店,去一趟中國館,需要事先計劃,所以受天氣影響比較多,很多外地遊客來中國館也許只在場外拍照留個念,便回去了。

藝術評論:中國館所處的地點對畢加索大展的客流量影響有多大?

謝定偉:相對來説,浦西的文化氛圍好,市民關注文化的程度高,文化設施也健全,這方面,浦東稍遜色。許多遊客來看中國館,不一定會看畢加索。

有多少人喜歡看畫展,多少人喜歡看電影?在國外,看畫展和看電影的人群可能相差不大,在中國,看電影的人比看畫展的人多很多。

藝術評論:80元的票價是不是一個觀看的門檻?

謝定偉:我們根本就沒想過要賣高價,當初有很多人問,為什麼不賣200-300元的門票?當時我們就回絕了,就現在六中全會的精神,要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提高文化消費,做文化事業以人為本,我基本想法也是如此,做這個展覽要收支平衡,能盈利最好,但是不能脫離百姓,300元一張票,會有人來看,但冷冷清清,我們要的不是這個效果。

中國人還不習慣於為看畫展花錢。網上有帖子説2004年的法國印象派畫展20元門票,7年漲了4倍,是“天價”。但是現在看場電影80元,大部分老百姓都承受得起,所以説80元是“天價”只是一個心理能否承受的問題。西方人早就習慣於看畫展這種文化生活,一有展覽,就會馬上想到去看。去年7月在美國舊金山也有畢加索展,門票25美元,而美國看場電影是8美元,是畫展的三分之一。

藝術評論:世博中國館原本並非按美術館的建制建造的,那安排這樣一個大展,需要做的搭建工作花費巨大吧?

謝定偉:搭建成本確實佔據展覽成本的很大一部分,花費數百萬元。比如中國館序廳石材地面硬性規定不能打洞,會破壞地面,而挂畫必須要承重墻,幾十公斤的畫,如何能挂上墻而不倒,墻要做得厚重,墻中的鋼筋非常之粗,房頂上也是鋼梁,鋼材用掉160多噸,實際上做得有些過頭,也造成了造價之高。還有防火系統,系統要從地下室把水接上來,要符合消防標準也非常複雜。還有噴水誤噴怎麼辦?這就意味著系統裏面還要防止誤噴發生,系統就複雜了。另外展廳裏所有的技防監控設備和報警系統都要重新安裝。如此一來,我們走入了一個陷阱——等於新造一個美術館,所有的費用都提高了。

改建中國館會是一個天價,當然,如果是政府行為的話,是不會有爛尾樓的情形出現的。當初我們展覽啟動的時候,世博中國館的未來去向還沒有明確。

藝術評論:如此龐大的展覽成本,很多人都好奇,這次畢加索大展到底盈虧如何?

謝定偉:這次畢加索展覽的成本,可能是全世界同等類型展覽中成本最高的,如果單看票房或者票房和禮品,我們不可能打平4500萬元的成本。其中,借展費、保險、運輸、場租、安保、搭建,佔主要部分。收入由三部分組成:票房、禮品紀念品、贊助。贊助佔到一半以上,而在國外,這樣的展覽贊助只佔到20%~30%。一般喜歡贊助畫展的多為銀行,他們有高端客戶有欣賞藝術展的需求,這次法新銀行、工商銀行、廣發銀行都是贊助商的大頭,還有奢侈品牌。大型國有企業也有,比如中國電信。中國郵政本來也想介入,但是知曉太晚。還有品牌贊助,比如展廳裏的燈具都是奧地利的贊助商奧德堡提供的,他們降低價格,還免費提供一部分燈具,為我們節省了50%的照明費用。

名人講座由房産商贊助,企業看中的是有幾十萬的人次參觀的文化藝術展覽這個平臺。吸引了那麼多的人流,場內的廣告牌,展廳周圍的展板,媒體的宣傳,這就是回報,我們用較小的成本,得到他們的贊助。所以,如果算上贊助的話,我看基本可以持平。

藝術評論:你覺得在這樣一個耗資巨大的民營藝術大展中,來自哪些方面的壓力最大?

謝定偉:我們受到的壓力最大的是搭建,還有,來自安保。首先是滿足溫濕度控制要求,加上技防和安保有非常嚴格的要求,所有攝像頭24小時全覆蓋監控,錄影保留3個月,消防分隊每小時巡邏,244個安保分兩班倒,還有犬防。市技防辦公室專門來監管,區公安部門一次次來檢查情況,中國館還有20幾個民警派駐。入場參觀還要安檢,與上飛機一樣。當時還曾經要求我們嚴格按照一級文物的標準來執行安保,可能這個要求是過於嚴格了。我個人的意見是必要的安保要具備,能節省的也要儘量節省,比如安檢可能不需要執行飛機場登機的標準。將來文化事業再發展,看一個展覽也就是一個平常行為,文化事業一定要老百姓來參與,那就一定要講成本。市場經濟規律一定不能違背。希望今後對這樣類似的展覽,能有一個基本的安保要求,根據實際需要來控製成本。其實我們已經買了高額的全免責保險。

藝術評論:政府在這樣的一個大展中有過支援嗎?

謝定偉:這次展覽完全不同於以往的展覽,完全由民營資本來做,政府在經濟上沒有贊助我們。現在國內博物館、美術館普遍免門票,但我們因為成本的關係要賣門票,所以尋找場館就成為一項巨大的困難,上海美術館的場租費原本是270萬元,換到世博中國館,單場租費,就數倍于美術館。政府是支援我們的,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援我們也不可能在中國館辦那麼大的展覽。比如文廣局的批文很快。還有中國館不是海關許可的監管場地,而這次涉及的藝術品價值6.8億歐元,海關押金要交30%,誰能付得起啊,但海關很支援,改為駐場監管,免了押金。

藝術評論:聽説在借展費支付方面,你們作為民營企業也遇到了一點麻煩?

謝定偉:是換匯的問題。我們得到的是文廣局的展覽批文,據此海關定性為不需支付外匯的非貿易展覽,但是借展方巴黎國立畢加索博物館要求的稅後100萬歐元的借展費須支付外匯。由於展品入關的海關報關單上註明是會展不能有外匯支出,於是銀行就不讓我們換匯支付給外方,儘管我們已經交了稅,銀行還是要我們到外匯管理局去申請外匯。外匯管理局説按海關的報關單你是非貿易項目,不可以換外匯出境。因為畢加索大展已經見報了,這次酌情特批,以後必須以外貿方式來做。於是我們又去找外貿公司(通過外貿公司做成本會增加),但由於海關的報關單是非貿易展覽,外貿公司也不能做。資詢海關能否把報關單改成貿易借展,海關説根據文廣局批文,這屬於非貿易展覽,報關單不能改變。這樣今後辦展換匯仍然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如海關仍然根據文廣批文將展覽定性為非貿易,那就既不能換匯直接支付到國外,也不能按貿易方式通過外貿公司來支付外匯給外方。

可能目前的體制裏面沒有民營企業引進國外展覽並需支付外匯的先例,像上海博物館這樣的政府事業單位肯定有相應的政策配套。不知政府哪個部門,不知是商務部、文廣局,還是海關能解決這個問題?體制改革和改變,誰來牽頭解決這個事情?這變成一個課題。

藝術評論:如果沒有收門票這一項,你們很可能就會在上海美術館做這個展覽了。

謝定偉: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去年兩會時也提過這個問題,特展應該收費,因為特展的成本高。國外也是這樣,一些普通的低成本的展覽,或博物館美術館自己的藏品展,可以免費,但特展例外。如果不能賣門票,就等於把一些國外高端的藝術品展覽關在國門外。現在80元錢看62幅畢加索,平均一元幾毛錢看一幅世界名著,難道不值嗎?做畫展根本不可能是暴利行業,打平就是成功,國外都是如此。

如果把門檻放得很高,那麼類似畢加索這樣的頂級藝術品展覽就一定會做虧,以後就不會有人來做,最後受影響的是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在家門口看不到國外頂級藝術品展覽,只能出國去看。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