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回顧62幅畢加索真跡的中國行 民營資本贏了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1-15 13:09:28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做出在世博中國館而非上海美術館舉辦展覽的選擇,對於展覽的票房和影響力,起到的作用是積極的嗎?民營資本參與到這樣的一個大展中來,是不是獲得了他們想要的回報呢?畢加索大展中方總策展人謝定偉接受《東方早報-藝術評論》專訪時坦率地回答:“這次畢加索展覽的成本,可能是全世界同等類型展覽中成本最高的,如果單看票房或者票房和禮品,我們不可能打平4500萬元的成本。”

畢加索大展的人流量不定,最高的時候有5000人次,最低的只有1000人次。

畢加索大展即將在1月10日結束,許多觀眾為了與西方藝術史上的大師直面相對,遠道去了浦東的世博中國館,也有很多人因為路途的遙遠或者曾有機會遊歷海外各大博物館,而不再起興參與到畢加索的中國行。

但無論如何,62幅畢加索真跡的中國行,都是今年秋冬季上海文化藝術領域的一件大事。

做出在世博中國館而非習慣意義上的上海美術館舉辦展覽的選擇,對於此次展覽的票房和影響力,究竟起到的作用是積極的嗎?這是一項明智的選擇嗎?民營資本參與到這樣的一個大展中來,是不是獲得了他們想要的回報呢?這些都是縈繞在業內人士心中無法回避的問題。

畢加索大展中方總策展人謝定偉在接受《東方早報-藝術評論》專訪的時候坦率地回答:“這次畢加索展覽的成本,可能是全世界同等類型展覽中成本最高的,由於參觀人數未達到預期,如果單靠票房或者票房和禮品,我們不可能打平4500萬元的成本。”

藝術評論:與之前台灣方面的畢加索展覽相比,我們在世博中國館的畢加索展覽有些什麼區別和優勢?

謝定偉:中國大陸現在各方面的實力,以及場館的條件都比台灣好,對於台灣歷史博物館的展覽,巴黎國立畢加索博物館的安妮-巴達莎莉館長可能對台灣方面的展館場地並不特別滿意。

和台灣方面一樣,我們這次的借展費都是100萬歐元;借展時間也是三個月,因為遇到國慶節,世博中國館擔心我們辦展人流太多與中國館人流衝突,所以開幕推遲了幾天,展期實際只有85天。

藝術評論:參觀人數呢?有媒體反映説與預期的相差很大,與台灣方面也有差距。

謝定偉:參觀畢加索的觀眾人次基本與台灣接近,二三十萬人次,台灣30萬人次左右。我們原設計的最大容量是每天8000-10000人次,這次實際上最高人流量是5000余人次,出現在開展初期去年10月底的時段,排隊2個多小時才能進場,預期下一個高峰在大展結束前幾天。人流量的多寡可能和天氣的好壞,以及時段有關。天冷,中國館外又沒有可以提供排隊等候的長廊,現在平均每天兩三千人次,最少1000多人次也有,特別是中國館遠離市中心,附近沒有商業區、辦公區、酒店,去一趟中國館,需要事先計劃,所以受天氣影響比較多,很多外地遊客來中國館也許只在場外拍照留個念,便回去了。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