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冀少峰談民營美術館:建館易,經營難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8-22 11:44:30 | 文章來源: 99藝術網成都站

湖北美術館館長冀少峰

【編者按】上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便吹響了民營美術館建設的號角。首先介入其中的當屬房地産商,然而單一的資金注入方式顯然難以養活美術館這一名詞背後的各類巨大開支。當第一波美術館幾近消失在人們視野時,還來不及追問是為何時。第二波、第三波甚至是更多的民營美術館涌現出來,近幾年,民營美術館的建設迎來井噴期,全國各地猶如一夜春風來,美術館迎來遍地開花之勢。為何大批熱錢涌入美術館建設浪潮?民營企業家又有哪些自身局限性?二線城市的美術館又是怎樣的一種生存狀態?民營美術館的難題究竟存在哪些?帶著一系列問題,記者採訪到了湖北美術館館長冀少峰。持 “滅火”態度的他強調:蓋一座美術館非常容易,經營起來卻十分困難,發展壯大又是難上加難的事情。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 房産商推出“文化牌”

記者:從上世紀90年代末首批民營美術館建設熱潮算起,至今已經到了第三波浪潮,于其中,首先介入進來的是地産商,您認為其中的原因有哪些?民營企業家是否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冀少峰:第一撥主要的民營美術館有成都的上河美術館,東北的東宇美術館,天津泰達美術館。這三個美術館在九十年代末期以及2000年左右,都做了很多當代藝術的活動,特別是上河美術館當時舉辦了一系列有標準的學術展覽,並且邀請了許多活躍的藝術家,像張曉剛、周春芽、方力鈞、葉永青等擔任藝術委員會成員。房地産當時的口號類似“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意思,地産商如果想把自己的房地産推出去,打“文化牌”是比較生效的。這一撥美術館建設過程中,這三個美術館非常遺憾,沒有堅持下來,但他們屬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們的探索是非常有意義的。而且當時他們都有收藏,可能他們當年的房地産效益都不如他們的收藏所取得的經濟效益大。為什麼要做美術館,從房地産商更深的背景來講,其實更多的是想追求一種身份的轉換,比如介紹你是地産商就遠不如介紹你是一個美術館館長顯得更有文化,通過美術館加強自己的房地産文化,也就是企業文化,從而通過企業文化反向推動房地産經濟。在第一撥民營美術館建設浪潮中,一些戲劇性的變化非常有意思,上河美術館館長陳家剛,他原是一個地産商,後來他自己卻搞起了攝影,成了藝術家。

民營美術館面臨的那些難題

記者:以上河美術館為例,民營美術館存在的問題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冀少峰:主要還是資金鏈的問題。無論在西方的概念,或者我們現在對美術館的普遍概念中,美術館應該是非營利的,那房地産在投入美術館的過程中也應該是非營利的。如果把它做成畫廊那它就具有畫廊的性質,但要做成美術館那它就應該是非營利的。比如美術館的收藏,美術館的藏品是不能流通的,既然稱作美術館,社會力量也在一直支援美術館的發展,但作品是不能按照市場來運作的。由於美術館的自我造血能力非常不足,其依託的房地産就一直要為美術館輸血,這就導致了第一撥民營美術館只出不進,這樣怎麼去維持美術館的運作。所以這些美術館基本上只是風光了幾年,後來也就都消失了。

記者:民營美術館面臨兩大難題,一個是資金來源,另一個是自身經營模式。在資金來源渠道上,美術館的運營費用是不是大都來自投資方的其他途徑?

1   2   3   4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