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何桂彥:當代藝術範式的轉移模糊與缺席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2-05 09:23:14 | 文章來源: 藝術國際

在當代藝術的一些展覽上,觀眾時常會發問,這些作品表達了什麼,有什麼意義?這個問題看上去簡單,其實很難回答。一方面,一件當代作品的意義生效有很多途徑,如藝術家的創作意圖與表現方法、與藝術本體有關的形式與風格,以及外部的社會、文化與藝術史語境等等,它們都能賦予作品意義;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時空與文化背景下,人們對藝術品的“意義”本身的理解與闡釋也在發生變化,過去認為有意義的地方,現在也許就沒什麼價值了。換言之,“意義”所承載的觀念也在發生流變。因此,要言説“意義”,就需要對意義生效的條件進行必要的界定。

西方藝術界在面對“意義”問題時,同樣也會遇到麻煩。杜尚、沃霍爾、博伊斯之後,藝術自身的邊界變得模糊,藝術品意義生效的途徑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用西方一些哲學學家的話説,就是哲學對藝術的剝奪。此時,藝術作品的意義不再單純地取決於藝術家的技巧、風格、形式,而在於作品內在的觀念訴求。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很難説,西方的當代藝術沒有意義,或者是虛無主義的,事實上相反,它們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更高級的階段,將藝術當作一種知識性的生産。不過,同樣的問題又出現了,它們有什麼“意義”呢?

如果將當代藝術看作是一種知識性生産,其基本的前提在於,它業已構建了自身的藝術譜係或知識譜係。也即是説,一件作品只能在藝術譜係之中才能生成意義。但是,藝術譜係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漫長的發展、積累、衍生,最後才能形成嬗變。而且,伴隨著這一過程,關於作品“意義”自身的觀念也在發生變化。不過,在“意義”發生嬗變之前的那段時間裏,藝術自身的觀念會相對穩定,藝術作品意義生效的方式也大同小異,處在一個較為穩定的系統中。與這個穩定的系統相對應,自然會形成一種意義生效的範式。

在1962年的《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中,美國著名的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Thomas·Kuhn)對“範式”(paradigm)做了系統的闡釋,它通常是指,常規科學所賴以運作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規範,也是從事某一科學的研究群體所共同遵從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當然,它也可以是一個共同體成員所共用的信仰、價值、技術等等的集合。“範式”之於當代藝術創作,就在於體現為一種意義生效的基本結構、價值尺度與評價標準。於是,我們可以推論,不同的時期、階段,也就會有不同的“範式”,而不同的“範式”最終則會以不同的藝術史敘事話語體現出來。由於藝術是動態性的發展,那麼“範式”的變遷,以及藝術史敘事話語的生成,就會形成內在的線性軌跡,逐漸建立自身的發展譜係。

另一個問題隨之出現了,“範式”與藝術家的創作之間又是怎樣的關係呢?一般而言,“範式”是先在的,它早于藝術家而存在。亦即是説,不管你是多麼偉大的藝術家,你都需要依賴此前的“範式”才能進入藝術領域,形成個人對藝術的認知,了解到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的一些基本觀念。對於絕大多數藝術家而言,他們的創作在無意識中都會受到既定“範式”的支配,只有極少數非常優秀的藝術家,才能真正向“範式”挑戰,打破由“範式”所形成的穩定的意義系統。反過來説,一旦這個系統被打破,失去了平衡,範式就會發生轉移,而藝術史敘事的話語也會接著發生改變。雖然打破系統平衡的因素有很多,但簡要地理解,無外乎兩種。一種因藝術外部的文化環境發生了本質性的轉變而引發的;另一種是極少數天才性的藝術家,因其實驗性的創作打破了範式內部的平衡。有必要補充的是,意義“範式”的形成與藝術史的敘事話語是相互相存,不可分割的。一旦敘事話語改變了,“範式”也將隨之變化。

試圖探尋中國當代藝術的意義範式問題,首先就需要對“當代藝術”在概念上進行必要的界定。儘管中國當代藝術已有30多年的發展歷程,但什麼是當代藝術至今仍沒有在藝術界達成共識。

何為當代藝術?個人的看法是,能被看作是“當代藝術”的作品至少應同時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要素。一個是從時間上看。一般而言,“當代”一詞具有時間上的指向性,可以將“當代”理解為當下的、目前的,以此與過去的、傳統的相對。在中國美術界,人們習慣將1978年作為當代藝術的起點。不過,如果僅僅從時間維度考慮,我們仍然無法對當代藝術進行界定。原因在於,如果這樣,過去三十多年間出現的藝術都可以被看作是當代藝術。於是,當代藝術與學院藝術、“偽古典”、“偽當代”就無法區分了。所以,當代藝術應具備第二個要素,即作品的形式、語言需要具有現代性的特徵,能體現當代人的視覺認知方式和觀看習慣。實際上,當中國的批評家在對過去三十年的藝術現象進行歸納與界定時,得出的結論也是不一致的:一種觀點是將80年代的藝術看作是現代藝術,90年代以來的則是當代藝術。之所以將80年代的某些作品看作是現代藝術,其中的一個原因,在於它們大多是對西方現代繪畫的形式、風格進行簡單的模倣,風格上不具有原創性。毋庸諱言,中國當代藝術在起步之初確實受到了西方現代藝術或後現代藝術的影響,這種現象的形成也自有內在的必然性。因為,1978年以後,中國當代藝術基本的任務之一是背離僵化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與既定的學院傳統,完成語言上的現代轉向。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這個目標,捷徑就是向西方學習。故此,80年代那批被稱為“現代藝術”的作品在當時特定的藝術史情景中,仍然具有當代性的意義。所謂當代人的視覺認知方式與觀看習慣,就在於當代藝術家要拋棄庸俗的社會反映論,超越簡單的寫實——再現模式,確立當代繪畫的語言邏輯與修辭方式,形成自身的視覺表徵系統,建構新的視覺觀看機制。除了這兩個要素外,當代藝術最重要的界定仍取決於自身的人文訴求。概言之,當代藝術既區別於學院藝術,也與以“形式先決”為目標的現代藝術大相徑庭,儘管它也追求語言表達的現代性和形態上的多元化,但更關注當代人的生存狀況與精神需求,即當代藝術要直面現實,介入現實,反思現實,批判現實。從這個意義上講,當代藝術與過去的批判現實主義仍有一些共同之處。

在今天中國繪畫藝術的格局中,大致有四種類型的藝術存在,官方藝術(由美協與各級展覽體制所支配的創作模式與類型)、學院藝術(由傳統的八大美院與各類藝術學院所形成的創作體系)、水墨藝術(泛指以傳統國畫的審美趣味為旨歸的創作)、當代藝術。儘管當代藝術在不同的階段曾與“學院”有某種牽連,如80年代初“傷痕”與“鄉土”發端于四川美院、80年代中期“八五新空間”所掀起的“理性繪畫”浪潮來源於浙江美院、90年代初的“新生代”發軔于中央美院,但是,這些藝術潮流和創作現象所呈現的人文訴求與正統的學院藝術仍然有較大的距離。不難發現,在這個格局中,當代藝術始終是處於邊緣化的。即便如此,既然我們認同當代藝術,實際上認同的仍然是一種價值。雖然這種價值可能會因語境的不同而在內涵上各有側重,比如形式上的、風格上的、文化上的、精神或思想史上的。簡言之,這些價值也就是藝術作品所顯現出的意義。既然存在意義,那就並不妨礙我們去探尋一種具有普遍意義或主導性的價值取向。由於不同的時間與文化語境將影響意義生效的方式及最終呈現的效果,因此,如果立足於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其意義的顯現也將會有自己的軌跡。同理,如果我們承認當代藝術有其不可替代的意義,而且,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有不同的藝術史敘述話語,那麼,其意義生效的內在文化邏輯就自然會形成一種意義範式。

1   2   3   4   5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