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當代藝術的核心是直面痛苦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28 13:38:35 | 文章來源: 羊城晚報

當代藝術是先鋒的、另類的、叛逆的。這些年各種青年展、拍賣、藝博會,將小清新作品説成是當代藝術,這是一種誤導。小清新美學不可能是當代藝術,因為它是一種從眾的或城市青年的多數人美學。這不是説城市文化不可以存在小清新,但請別把它説成是當代藝術。

先鋒、另類、叛逆是當代藝術的特徵,這是指相對於當時時代的“先鋒”,它一定是小眾的藝術。有些先鋒藝術過了十幾年後,它就成為一種被重復模倣的套路,這種“先鋒”就不再是先鋒了。有人將一些由最初的先鋒變為僵硬不變“套路”的現象,歸結為“先鋒已死”,認為這個年代沒有先鋒了,或“先鋒”不再可能,這都是一種“死亡論”的翻版。

“先鋒”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流派,它從內容到形式都在持續地變革,如果按照過去的形式上的先鋒特徵去識別,它顯然消失了。但實際上“先鋒”總是以不同形式和思想一再出現,只是它永遠不在大多數人的視線內。社會總是在以流行的方式熱捧浮出水面的“過去的先鋒”。

還有一种先鋒是隱藏在大眾文化外衣下的,一般的公眾不太容易識別它的“先鋒性”,上世紀二戰後,先鋒藝術不再以抽象藝術、觀念藝術、貧窮藝術等與大眾文化在形式上差異明顯的方式出現了,而是採用大眾文化的“表皮”,在敘事和觀念上保持先鋒,這樣就能解決“先鋒”通過商業系統深入公眾,並獲得市場收入。比如李安的“少年派漂流奇遇”,他在敘事上是非常“先鋒”,但公眾未能透過表像識別其中的深層探索。

現代的先鋒藝術家也不像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巴黎那種波西米亞藝術家的風格:長髮、酗酒、打架等容易識別的身份特徵,現在的先鋒藝術家更多是像李安這種儒雅的整潔的類似公司高管或大學教師的形象。中國社會還傾向認同凡·高式藝術家,但真正的大藝術家早已不是這種形象了。這即是對圈層文化的認識在社會認知與專業圈的時間差。

社會對先鋒的認識,同職業圈層的藝術認識有一個時間差。比如,社會和媒體認為只要使用了行為藝術、Video等形式,就是先鋒藝術。這是一個資訊時間差造成的誤解。在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這種藝術形式剛剛興起,只要使用了這一形式,不管內容如何,都可算作前衛藝術。但行為藝術、Video成為藝術界普遍使用的形式時,就不能再以形式作為前衛的判斷依據。

另一種對當代藝術的認識誤區,是把“當代”的含義理解成“時尚”,“小清新”美學即是一例。當代藝術與時尚的區別,不僅在於是大眾藝術還是小眾藝術,還在於它是一種精英的現代性文化,而現代性文化的核心是直面痛苦。小清新美學中不包含對痛苦的深度關照,它追求一種消費主義的愉悅感,以及沒有任何超越和叛逆意識的自娛自樂。

當然,在多元主義的社會中,小清新美學有它的存在權利。問題在於,不能將“當代藝術”理解成一切現在存在的泛當代文化,當所有的藝術都變成“當代藝術”時,當代藝術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從當代藝術的歷史看,它以二十世紀初的“先鋒藝術”為核心,已經構成了一種“新傳統”,即它是一种先鋒、另類、叛逆的小眾藝術。先鋒藝術並不會死亡,因為先鋒是人內心的一種需求。但先鋒藝術不是一成不變的形式,無法根據某一簡單的形式特徵來判斷其是否先鋒。只有根據藝術史的考察,才能判斷目前的藝術是否跨越了過去,因而在整體上是先鋒的;先鋒藝術更不是一種愉悅的美學,先鋒以有關藝術和精神史的探索為使命,這種探索是不可能在“小清新”狀態中發生的。

(文/朱其)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