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王璜生:當代藝術收藏與文化性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1-01 16:35:40 | 文章來源: 東方視覺

文\王璜生

這兩天正在準備今年“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的學術研討會發言,侯瀚如組織這事,説主要談當代藝術的收藏問題,列了好些論題;恰好,今天我應邀為一個機構評估其當代藝術的收藏,這一機構當代藝術藏品極具數量和品質,其藏品可以説構成的一部較為完整的中國當代藝術史。在這思考發言的重點和評估當代藝術收藏的過程中,我想到了這樣一些藝術收藏與文化性關係的問題。

一,當代藝術本身構成和體現了中國當代的文化性。當代藝術從藝術創作、藝術觀念和精神、藝術方法包括多學科跨學科的方式、當代藝術的批評和理論方式、當代藝術的評價體系和運作方式,以及當代藝術所關注的對象主體—--人與社會、人的精神和行為、社會的政治、經濟、人文等的形態,這一切構成了當代藝術的文化性。

二,當代藝術的收藏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史的書寫,這體現在它構成的過程和結果。它如何選擇藝術家和作品,如何與藝術家達成精神和物質上的默契和契約,如何結構一個收藏的結果,又如何在這樣的過程中産生種種陰差陽錯的變化和修正····,這形成了富於文化性的當代藝術收藏的結果和歷史。

三,如何看待和理論當代藝術及收藏,這是一種當代文化性的體現。批評是影響藝術創作、引導收藏和收藏判斷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對收藏過程和結果的批評和研究,體現著一種當代的文化性。如為什麼會在某個特定的時期收藏了某一位藝術家這一類的作品,或什麼原因對某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大量地收藏而忽略另外的藝術家或另外的作品,藝術家作品的藝術史價值和市場價值的關係是怎樣,收藏機構與藝術家個人的情感關係,藝術家的策略或收藏機構的策略,市場和經濟環境的影響等等,這其實是很有意思的文化現象。

五,收藏機構和收藏策略、收藏體系,也是構成當代文化性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其實體現了作為政府、區域文化的態度、方向和價值取向,這種態度和價值取向正是一個社會和歷史時期的文化性表現。

反觀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的狀況,其市場化傾向、雜亂狀態、曖昧態度和焦躁情緒正是中國當代文化性的體現。

首先,我們很難在我們的當代藝術創作中獲取當代文化的精神氣質,雖然,我們很難説清中國當代文化的精神氣質的具體狀態,但是我們很難認同當下的這種市場化傾向、雜亂狀態、曖昧態度和焦躁情緒是我們時代的文化氣質。

其次,我們的學術失范、批評缺席、知識的市場化,使我們的當代藝術收藏處於一種泛文化的狀態中,缺乏文化的主體性、建設性。

再就是當代藝術收藏主體包括政府、機構、個人,無法形成有機的層次和體系,無法構成當代文化的整體性,這將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有機發展影響極大。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