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靜
古人們用毛筆,彼時書法是大眾文化,人人鑽研;現代人們用鋼筆,即便是硬筆也有寫字者的風格氣韻的體現;而今人們用鍵盤,統一的印刷體掩蓋了漢字的造型藝術和風骨。中國書法是漢字特有的傳統藝術,而今它正像昆劇和古琴,逐漸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誠然,從甲骨文到簡化字,從竹簡到紙張再到電子檔,科技的發展帶給我們的便利是不言而喻的,這是時代的進步。
然而,君不見,鍵盤正代替手寫;君不見,電子書正代替紙製品;君不見,語文課本裏的古文也越改革越少……
中國人民大學曾向海外人士發起調查,結果顯示:書法超越了京劇,成為西方人眼中中國文化的代表。在我們一味爭奪名人故里的間隙,是否也應該注意到,書法藝術也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遺産。
筆者造訪田園城市書法家廖章恒先生,賞字、品茗、閒聊,感悟頗深。書法體現了作者下筆時的心境,或平靜如鏡面,或狂亂若勁風,書法是寫作者精神的體現。從廖先生的字裏,看到了平和安寧,田園氣息撲面而來,正是成都賦予成都人的氣質。很多書法家都是銀鬚屢屢的百歲老人,書法本就是修身養性之道,熱衷於養身的現代人,又何須去聽信“李一大仙”的胡言亂語呢?
閒談之中自然少不了書法和傳統文化。廖先生認為,中國傳統書法應該走出國界的限制。三年前他曾提倡一個觀念:“上網去,全世界書畫藝術家聯合起來!”當時曾引起較大的反響。而今國內已經有很多著名的書法網站,都是永不落幕的書法博物館,將我們的文化瑰寶永久保留。2009年,“中國書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議並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這是中國書法值得稱頌的一件大事。“書法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而超越時間空間界限的網際網路,也正好能把書法從中國推向世界。
保護的第一方,是依靠政府。財政部可撥款建立民間書法保護基地,教育部可提倡中小學設立書法藝術課外活動等等。日前有事業單位要求員工每月必寫毛筆字,月末評獎。制度未免太強人所難,沒有堅持下來,但也不失是一個好的嘗試。
保護的第二方,是依靠專業人士。書法家、書法協會會員、學者們可加強彼此間的交流,互相觀摩指點,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將書法藝術不斷發展。同時,可培養更多書法人才,書法藝術不至後繼無人。
保護的第三方,是依靠百姓。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書法家,但都應該肩負起文化傳承的責任來,營造一個全民尊重書法藝術的氛圍,能用筆寫就不用鍵盤。偶爾提筆給老友寫封信,豈非樂事?
3000年的歷史,蘊含了多少國人的勤勞和智慧,才有了今日的國粹。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這就是書法之於我們的美。我們又如何忍心讓書法藝術從此毀滅呢?
一橫,一撇,一豎,一捺,即便是80年代的我們都還依稀記得拿著鉛筆學寫字的童年。幼時的我們不懂飄若遊龍和翩若驚鴻,亦不會欣賞顏筋柳骨和《蘭亭序》,但請低頭看看你的右手中指、無名指指尖,那個凹陷是你曾經用筆寫字的痕跡。
鍵盤時代,保護書法刻不容緩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