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祥麟:論中國書法的“三性”與“三境”

時間:2010-08-04 19:02:45 | 來源:藝術中國

文/ 蔡祥麟

〔第十五界中日自作詩書法展〕在日本東京舉行,中國書協理事、外聯部主任、國際書法交流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蔡祥麟在日方為其舉辦的學術報告會上作了題為:《論中國書法的“三性”與“三境”》的演講,並回答了與會者的提問。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公使、文化處長、日中友好會館館長以及日本漢學界、書法界近三百人到會並對演講的成功給予很高評價。在演講中,他回顧了中國書法在中西藝術交流中的地位及其現實狀況,站在時代文化大背景的角度,結合自己的創作與研究,深入論證了中國書法的基本特徵與屬性,對中國書法的發展存在的的問題進行了反思。同時也向國外友人闡明瞭中國藝術家對弘揚民族文化、推動書法藝術可持續發展的信心。現經作者同意,全文發表,以饗讀者。

書法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齊葩。它以漢字為載體,依據漢字的形體、書寫的法則、借助筆墨紙硯,在書寫的過程中,表現特殊的技巧、形式美以及風格、意韻等深層次的精神追求。書法是漢民族經過數千年的積累,逐漸積澱、形成、完善的民族藝術。其歷史淵藪決定了書法在未來的繼承與發展中應當始終具有其相對清晰的發展軌跡。

我從事書法創作與研究多年,在中國書法近二十餘年繁榮時期的發展歷程中,我又直接參與其中,擔任了十多年創作評審委員會秘書長和展覽中心主任等關鍵職務。應當説,中國書法的發展,適逢盛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且在亞洲乃至世界,其藝術魅力也逐漸被世人所接受。現在世界各地,一些其他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書法藝術,尤其是在日本,書法的流派更多,比方説假名書法、前衛書法、近體詩文書法與漢字書法。中國書法與其他國家、民族的〔書法〕有共同之處,有一定的關聯,但中國書法是沿著本民族的傳統延續下來的,又有著自己獨特的地方。在對國內外不同藝術種類進行一番比較與研究之後,我結合個人近年來的創作實踐與藝術思考,總結中國書法藝術具有〔三性〕與〔三境〕這兩大特性。

一  三性。即中國書法藝術的三個重要屬性。

第一個屬性,中國書法藝術首先是一門漢字藝術。一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其中貫穿著中國文字的産生、發展與演變。中國文字經過先人的整理與總結,經過不同時期的改進,形成了篆、隸、楷、行、草多種書體,不同書體之間又有其相對獨立的書體特徵與書寫法則,不能混淆。中國書法形式多樣,變化多端,琳瑯滿目,蔚為大觀,很大程度上便是借助於文字形體的多變而産生的。

中國書法的惟一載體是漢字。如果脫離了漢字,搞各種〔文字畫〕,抑或是取消漢字以後的各種筆墨探索,那就無法歸結為漢字書法。漢魏以來,中國古人就有這種游離漢字的藝術遊戲,唐人孫過庭《書譜》中指出〔復有龍蛇雲露之流,龜鶴花英之類,乍圖真于率爾,或寫瑞于當年,巧涉丹青,工虧翰墨。〕這種現象至今不衰。但這些都不能叫做書法藝術。無論是接近於寫意繪畫的〔畫字〕,純粹的抽象的筆墨製作,還是怪誕不經的古代花體美術字,都缺少傳統延續下來的書法藝術所具有的形式與內涵、豐富的表現力、極大的可塑性與完整系統的法則規律,一旦成為隨性而為,不知所云的〔藝術〕,那麼它就沒有旺盛持久的生命力。即使日本書法家的假名書法也正是遵循漢字的點畫規律與線條,因假名字母是從漢字草書演變而來,包括前衛與近體詩文書法等的觀察理解。

一個民族,其生存、繁衍乃至於壯大,標誌是有自己的文字與語言。這兩樣如果沒有了,就可能名存實亡了。我作為一個中國人,很自豪的説,漢民族的文字與語言歷經劫難,進入當代,又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只要中華民族存在,文字就能永久的存在;只要漢字存在,書法藝術就不可能消亡。歷史證明,所有的對漢字與書法藝術生存可能性的憂慮與猜測,都已不復存在。漢語在世界上已成為重要的語種之一。書法也受到了其他民族的重視。

 


我在近幾年的中西書法藝術交流中,已明顯感覺到,世界人民對這種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的書法藝術,極為注目,而對那些缺少民族性、舶來的藝術品,則缺少興趣。為什麼?因為它是中華民族的,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九九八年十月,法國總統希拉克專程來到巴黎索爾邦大學大教堂,參觀在那裏舉辦的中國書法大展,觀賞完中國書法作品後發出由衷的讚嘆:〔真是絕妙的展覽!〕他在賀信中説:〔在中國,書法乃藝中之藝。祖祖輩輩,她一直是一個民族的記憶。世紀更疊,她代代傳沿不息,在崇尚傳統的同時,大膽創新。〕可以説,評價極高。去年在瑞士舉辦中國當代書畫展,我問瑞士一位學者,展出的藝術品您喜歡哪一個品種?他説:〔我們第一喜歡中國的書法,第二呢,喜歡中國的國畫,至於那些油畫之類的我們基本上不怎麼看。〕他認為,中國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是一種高度的涵蓋與濃縮。當然,這種認識也不是每個西方人都能夠認識理解到的,但也説明一個問題,那就是西方人更加關注中國本土的文化。

書法藝術,源於漢字,但不等同於漢字的書寫。例如大草,已基本上脫離了漢字的認知範疇,純乎為抒情達意。書法家是利用漢字這一載體,進行藝術的再創作。人們要把漢字自身蘊含的美感發揮得淋漓盡致,又要融入自己的審美理想。就像一名歌唱家,他在演唱某個曲段時,有時會根據自己的理解與原來的曲譜有所變化,而不會一成不變、亦步亦趨地照著本子唱。除非初學者或水準不高的歌手。書法亦如此。

在文字的範疇問題上,中、日書家往往都會遇到漢字書寫的規範問題。我的想法是,既然是漢字書法,那麼就要講究文字書寫的規範,但又不能因為嚴格的規範制約了藝術創作的自由。何況,規範與法則也是人為制定的。多種書體、多種風格,為什麼沒有人能規定天下一體書呢。因為是藝術本身就帶有不統一的因素。藝術就要有不斷創造,既要遵守基本法則,又不能過分苛刻。上個世紀上半葉,于右任先生提倡『標準草書』,最後也行不通。現在我們的學者專家也反覆強調漢字書寫的規範與錯別字問題。我認為這屬於作者文化素養中的基本功問題,與藝術創作不是一回事。只要那些基本符合漢字書寫規範,又符合美的規律的,我們都應當支援和鼓勵。這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需要我們用一種寬容的心態來對待。

第二個屬性,中國書法是一門具有『古典美』藝術。

前面説過,中國書法具有自己獨特的內蘊。在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經過不計其數的文人的藝術加工以後,中國書法已經自覺不自覺地融入了古代文人的審美理念甚至於他們對哲學的追求。中國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藝術標準,中國的美學家宗白華就説過類似的話,研究中國的藝術與歷史,看一看書法就能對不同時期的藝術審美有個了解了。換句話説,中國書法儘管抽象,難以理解,但它卻用最簡單的形式,最據變化的線條,最具建築美感的造型,最具音樂韻律的節奏,包含容納了中國的古典藝術精神。

如果深入這一具有古典美的藝術,就必須遵循其嚴格、縝密的傳承關係。中國書法之所以歷久不衰,而不像現在一些帶著各種主義的『藝術』那樣曇花一現,是因為它積澱深厚,法則完備,內蘊豐富。不去深入學習,淺嘗則止,蜻蜓點水,或另立門戶,終究靠不住。藝術的魅力,在於意涉瑰奇,愈深愈險,愈險愈奇。中國書法就有這個特點。一個粗通筆墨的人,他能從書法的練習中得到形式上的美感;一個飽讀詩書的人,則能將自己的理想情懷寄寓其中。歷史與現實中,凡是遵循這一條,初始『循規蹈矩』,爾後『大膽突破』的,才有可能取得大成就。那些輕易拋棄、割斷歷史,不尊重傳統的人,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最終枯竭,必被歷史所拋棄。而且他們因為從未深入、充分地領略過真正的古典美,才會這樣輕率地妄自菲薄。

古典美,不是指的這門藝術愈古老愈有生命力。看待一門藝術,新與舊、先進與落後,不能以時空劃限。是古代的,不一定是古老、保守,是現代的,也未必代表現代藝術發展的主流方向。民族藝術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形式與表現手法上有所變化。三代鼎彝、秦漢碑刻磚瓦、魏晉尺牘短箋、隋唐豐碑巨碣、明清高堂大軸,都是形式的變化,但筆法是一脈相承的,藝術精神是因時而異,更趨豐富的。一部《蘭亭序》,真偽爭執多年,撲朔迷離,加以碑帖之爭,常遭非議,但所有的書家,不管是走哪一個路子,到最後還是繞不過去《蘭亭序》,因為它太完美了,太令人回味了,它永遠否定不了。一個人,一生不離茅草房,你能期望他憑著想像造出摩天大樓?一個不通詩文的人,你能期望他再寫出一篇《蘭亭序》這樣優美的文字?

我之所以認為傳統的東西更有魅力,並不是厚古薄今。今天的東西千年以後也可能成為古典的範式,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經濟在快速發展,流行的時尚令人應接不暇,當人民充分享受到現代物質文明給人類帶來的實惠時,面對工作的壓力、生活的緊迫,生存的困惑,會更加懷念古典藝術中的寧靜、悠遠、深邃與充盈。經濟是國計民生的基礎,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基石。一個民族在瘋狂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如果失去文化,特別是古典文化的滋潤、養護,則有可能陷於精神的崩潰與失落。相信中日藝術家都會有這樣的同感。

 


藝術創作的規律,是新以舊為前提,創新以繼承為基礎。如果有人把藝術理解為捐棄舊的,那就錯了。中、日書法家都重視創新,都重視將時代精神融入到藝術作品。特別是中西藝術思想的頻繁交流,更使現代人具有了這一時代的使命感,但西方藝術思潮、現代藝術的引進,是為了補充、發展民族文化藝術,而不是取代與嫁接改造.日本上個世紀出現了前衛的藝術探索,中國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也出現了.我們不反對探索,而且是鼓勵,但前提是,我們不能用現代意識、現代精神取代古典藝術精神,不能西化,西化以後的東西,喪失了自己民族特性,那麼它還靠什麼走向世界,贏得世人的尊重?我們不能因為經濟上的全球一體化,而取消民族藝術的特性,不能因時代性而失去歷史的永恒性.

第三個屬性,中國書法是一門高雅藝術.之所以這樣説,是因為傳統書法凝聚、薈萃了中國古人的智慧。流傳至今的書法藝術遺跡,漢與漢以前少有名家,多是普通的士吏與低賤的工匠。需要説明的是,中國古代的工匠多世代相襲,文化程度不高,但技藝精湛,專攻一門,不能等同於現代經過簡單培訓的技工.普通的士子,再教育尚不發達的社會,也屬知識階層.漢以後,書法作品多出自文人墨客之手,無論是顏柳歐趙,還是蘇黃米蔡,皆為時代精英.而且中國書法的書寫內容也決定了只有知識階層才能掌握.可以想像,再無數文化精英的千錘百練下,中國淵深博大的傳統思想與富有古典美藝術精神已滲透到書法的每一個點畫與結構之中.與其他藝術形式不一樣,傳統書法的完成者都是接受過文化教化的人,而像繪畫、建築與雕塑則不一定都是如此.

現代社會分工日趨細化,加上數位已完全脫離了漢字書寫這一基本上的社會應用範疇,書法已從貴族文人的書齋走向大眾,這是個好事。普通的大眾在古代可能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但現在不同了。書法走向大眾,並不是降低了門檻,而是具備了良好的群眾基礎.但大眾的審美層次,有高雅與低俗之分,如何保持傳統書法的〔雅化〕又成為一個課題.

漫長的傳統社會裏,〔雅文化〕與〔俗文化〕(或稱〔文人藝術〕與〔民間藝術〕)一直呈現著對立互補的態勢.但〔雅〕是主體,〔俗〕是補充,〔雅文化〕一直引導者〔俗文化〕,〔俗文化〕進而不斷地豐富著〔雅文化〕的內涵.傳統書法藝術也就是這一不斷調整、汲取的過程中向前發展.清代出現的碑牌書法,就是一個〔雅文化〕汲取〔俗文化〕的嘗試.如果清代書家單純的模倣殘碑斷碣,特別是那些磚瓦銘文,那麼就沒有我們熟悉的趙之謙與吳昌碩.在如何對待民間這些粗樸的藝術品時,清代書家是用文人的審美,借鑒新的文字材料,加以提煉加工,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這種嘗試給我們的啟迪是,傳世古代書法遺跡並無高低貴賤之分,關鍵在於書法創作的過程,有無高雅的文化品位.沒有〔文化〕的支撐,則可能流於簡單的模倣與抄襲,就談不上創造.

我們提倡高雅文化,並不是排斥、扼殺〔低俗〕的文化.〔低俗〕的文化也有其存在的空間。那些〔文字畫〕之類的遊戲,也有它的受眾面.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但我們不能因為大眾喜聞樂見,就認同它的〔藝術價值〕。歷史證明,〔高雅〕的藝術往往缺少廣大的受眾,〔低俗〕的藝術則可能大受歡迎.但我們必須搞清楚的是,哪些是用來服務大眾的,哪些是我們必須用心呵護、大力提倡與尊崇的。一部電影的藝術價值不等同於他的票房收入。這一點誰都明白,書法也是如此。我們要精心打造、培養高雅藝術家與藝術作品,讓優秀的作品去感召大眾,去引導大眾,最終的歸宿才是真正的服務於大眾。

〔三境

剛才談到的是中國書法的三個屬性.為了保持這三個特性的純粹性,我以為一名成功的書法家要具備以下<三境>。

第一境界是〔工〕.〔工〕即是功夫之謂.前人云〔張伯英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永師登樓不下,四十餘年〕(見徐浩《論書》)講的是〔工〕;東坡雲:〔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錠,不作張芝作索靖,講的也是〔工〕.古人治藝,專心致志,用志不移,技通于道,乃能深入堂奧.

書法藝術創作無捷徑可走,非得〔書窮而後工〕.古代的書家,自幼習書,工力深厚,自不待言,這是現代人難以望其項背的.但現代人也有古人所不能超越的地方。即現代書家習書之初,更往往具有了很明確的藝術創作的目的性,這儘管不排除功利的誘惑,但現代書家在〔工〕上,也並非常人所説的那樣,與古人差之千里。古人習作,多出於使用之需,在藝術創造上,未必過多投入,現代人從書寫的數量上比古人少了,但〔精確度〕高了。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涌現了大批中青年家,他們在書法創作上廢寢忘食,不遺餘力。有的在技法層面上,比古人並不差,可能還要嫺熟。原因就在於此。古代是書寫實用在先,藝術創作思維在後,今人則反之.所以不能簡單地認為現代人平時不用毛筆了,就一定不如古人的書寫技藝了。藝術創作不等同於數量,還要講究品質、效率與方法。何況現代人的視野比古人開闊得多,考古發現與新出土的書法遺跡,層出不窮,這都是古人沒有機會見到的。

當然,從整體上來説,現代社會的人們在書寫技藝上都在退化。科技越來越發達,傳統的書寫越來越沒有它的位置。那麼,生活于現代文化環境裏的書家,要想獲得成功,還有無其他辦法?沒有。既要像古人那樣做到〔工〕,又能利用先進的科技開闊視野,那麼也有可能産生一代大家.我們既要看到藝術環境存在的不足與困難,也要分析今人的優勢,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第二境界是〔學〕。只有〔工〕而無〔學〕。正如黃山谷所説的那樣:〔士大夫下筆使有數萬卷書氣象,便無俗態,不然一楷書吏耳〕。

 


我所説的〔學〕,還是指傳統意義上的學問、修養.古代的書家,在這方面,都不會把這一點當什麼問題,因為他們自幼接受國學的教育與熏陶,那個時代,必然鑄就熟讀詩書的書家。進入近代社會以後,文化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變,可謂是天翻地覆。中國上個世紀,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都以傳統文化為批判對象。雖然傳統文化並未就此消亡,但結果是現代人對傳統文化認識與熟稔程度大為降低.改革開放以後西方藝術思潮大量涌進,對傳統藝術也形成一定的衝擊.現在的年輕人,傳統文化不僅不熟悉,對西方藝術理念也往往一知半解,這導致中國書法年輕人群在創作理念上存在非常大的差異.想回到古代社會已不可能,想在現代社會中造就國學基礎深厚的書家,從機制與環境上也不太現實.這也是對中國書家未來發展的挑戰.估計,在日本也有如此的情形.這是我們必須共同面對、共同研究的.

只有具備了〔學〕,才能使〔工〕得到充實提高.我認為書法之五揚五抑,不可不察.五揚者:文氣、雅氣、清氣、靜氣、才氣;五抑者:俗氣、匠氣、火氣、濁氣、霸氣.要做到〔五揚五抑〕,非要在學養的積累上下功夫不可.中國書法,最講氣韻生動.劉熙載<藝概>中説:〔黃山谷論書最重一〔韻〕字,蓋俗氣未盡者,皆不足以言韻也.〕氣韻蘊含于書法的用筆節奏墨法筆勢結構章法也于筆意之中,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有的書家故作雄強,或意涉險怪,名之曰氣韻生動,是因其學養不夠,無法理解.羅振玉説:〔一味追求狂怪新奇,表明底力不足〕.從這一點上來説,〔學〕與〔工〕不可偏廢,只有〔學〕而無〔工〕,則往往自詡學者書法,其實功力薄弱,欺世唬人;只有〔工〕而無〔學〕,書匠窘矜,難成大才.

第三境界是〔才〕.〔才〕有大有小,有先天有後天.前面所説的〔工〕與〔學〕都是〔才〕,都是後天的.才更有先天的,即人的稟賦與天資.沒有先天之〔才〕,不可能登封造極,沒有後天之才,也不可能達到成功的彼岸.〔工〕〔學〕〔才〕,我以為缺一不可,具備這三個條件方可問鼎.

〔才〕像一棵幼苗一樣,需要精心的呵護與培養.現在有一種社會現象,許多書家天資聰明,悟性極高,一旦獲得一定的成就與榮譽,便作繭自縛,不思進取,或江郎才盡,再無發展餘地.現代社會文化環境也促成了許多書家的〔早衰〕.近現代藝術史上,黃賓虹林散之沙孟海啟功等,都屬於大器晚成.並不是説他們早年沒有〔才〕,他們早年也都是才華橫溢,成功的書家往往是才氣內斂,並不過分張揚,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學識的增長,技巧的嫺熟,他的〔才〕再經過長期的維護之後,終於厚積薄發.這是一個有趣的藝術創作規律.一名藝術家,為了生存,需要名利的收穫,但收穫過早,則又常常使藝術家成長的道路受到阻礙.

以上是我對書法一些感悟與理解.時間倉促,匆匆而就,未能思路理順,雜亂而無章法,今天不揣淺陋,一併呈現于諸位面前,意在求得大家的指正,更願拋磚引玉,與日本同道展開討論,共同磋商,以圖書法藝術在中日兩國得以健康發展.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