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是這些附加理由讓這幅作品“很值”? 同老李一樣,在琳瑯滿目的藝術作品面前,除了直覺的感官認識,買家會迅速地在大腦裏過一遍要買這幅作品的各種原因,比如藝術家的身份: 他是某個著名策展人推薦過的藝術家。 他是中央美術學院的教授。 他參加過全國美展。 他的作品在嘉德拍賣過。 他在中國美術館辦過展覽。 他的作品被余德耀收藏過。 他是某畫廊簽約的藝術家。 他是政協委員。 ………… 當然,除了對藝術家身份進行迅速定位,買家還會考慮藝術作品的附加因素: 這件作品參加過什麼展覽? 這件作品在哪個拍賣會上出現過?出現過幾次? 這件作品是從哪個藏家手裏出的貨? 這件作品是否出版過? 這件作品是否獲過什麼獎項? ………… 以上種種條件都是羅列在藝術作品上的一些市場加分點,但是,到底哪些應該是買家值得考慮的加分點,是可以決定買一件作品的重要因素?又有哪些僅僅是一些雞肋呢?一頂烏紗帽能為藝術作品加幾分? 很容易在各種媒體上看到藝術家的介紹,名字後面大都有著一連串的頭銜,能夠花費精力在這上面,自然是因為有人買賬。 對於買家來説,看到藝術家簡介上一連串的真假頭銜,頭都要大了,要真正分清虛實似乎並不那麼容易。但是,對於一些不懂藝術品,又喜歡雅玩的買家而言,也有獨特的招數。“我只有兩點要求,收的作品至少是省美協以上的藝術家,或者是各大美院老師的作品。”某山東藏家認為只要藝術家的頭銜夠牛就行,“頭銜大,作品差也不會差到哪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