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形忘境遠--讀劉筱靜山水畫有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4-10 14:00:34 | 出版社: 《藝樹》雜誌

對於藝術家而言,藝術創作的過程,無非在自然與心靈之間尋找契合點,運用個人方式完成自我審美,呈現出獨樹一幟的作品,體現其藝術價值。凡高在他的日記中寫到:“關於“藝術”一詞,我還找不到比下述文字更好的闡釋,藝術即自然、現實、真理,但藝術家能此中表現出深刻的內涵,表現出一種觀念,表現出一種特點。藝術家對這些內涵、觀念、特點有自已的表現形式。其表現形式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清晰明確。”正是因為藝術魅力無限,長久以來,追求藝術理想的人層出不窮,在許多為藝術忙碌的人群中,青年畫家劉筱靜是近些年涌現出來的佼佼者。

讀劉筱靜近期山水畫作品,從中能感受到他對山水畫、對自然山川欣賞的特別角度,帶給我們有一種新的啟示。他的山水畫,沒有去迎合時下流行的山水畫樣式,也沒去如實描摹名山大川,更不是借古人繪畫程式化的語言來標榜,卻能在山水畫形式語言上用心,融合東西方繪畫中的優長,注重繪畫中的主觀意識對繪畫表達的重要,從寫生到創作的每一階段,都有大量的實踐來驗證他對藝術的執著,比較注重圖像意識和結構形式,更像是主觀意識與自然山川的視覺邏輯轉換,在寫生和創作之間梳理出自我的方法,對自然景色的描繪,需要刪減和生發,講求虛與實的對應,成為個人獨立繪畫語言。他的山水畫結構呈幾何交錯,疊加出令人想像不到的意外,或是雲水,或是佛塔,或是山林幽谷,畫面主體沒有太明顯的遠近之分,突出了點畫語言的重要性,而筆與墨之間協調,色與形之間表現,在某種客觀山石雲水的表現上,他已經脫去了自然物象帶來的某種束縛,更自在、更主觀地將具有現實意義的形象用抽象化的手法逐步轉變為純粹的形象,這個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個變形的階段都包含了對“傳統山水畫”的反思,從而保證了山水畫本來的精神,氣韻生動貫穿始終。因此,在這種前提下,他作品中的每一筆墨色,每一個色塊,每一種語言的表達,都蘊藏著傳統山水畫的核心能量和當代審美。畫面視覺被解構成圖像體會和語言獨具的感覺,不能完全用傳統山水畫欣賞的角度去分析他作品中的語言和意境,但他還保留有行筆施墨的節奏和結構語言的可識狀態。比如作品《青夢》,天空與水面的形色恰似淡藍色夢境裏擁有的純凈,在整幅畫中的比重並不太大,但突出了畫面的寧靜,雲朵與山石虛實相映所達到的柔與剛的對應,成為作品中明顯的欣賞內容,還有,樹法的隨意而為,穿梭在畫面右角的疏密濃淡,與雲、舍、人、塔共生境界,使得畫面的山水語言有邏輯性,具有整體感。運用平面結構的手段完成整幅作品,畫面飽滿,雅樸相容,以淡藍的色調使整幅畫肅穆悠遠,呈現出意象新穎的獨特美感。比如作品《麗江古鎮寫生》,生機的筆觸和現場的取捨特別明顯,從房屋的錯落到樹技斜傾式的表現,打破了四平八穩的現實景象,淡墨的積染和線型勾勒使得畫面的點、線、面富有節奏感,水墨意趣得到加強,左上角的天空被染汲的最隆重,與虛凈的結構性語言(房舍、樹木)相得益彰,實與虛反襯為淡與濃的對比,增加了寫生作品的完整性。

 

清代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雲:“畫無定法,物有常理。物理有常,而其動靜變化,機趣無方,出之於筆,乃臻神妙。”劉筱靜所追求的,正是一種“大方無隅,幻化無窮”的神會境界。這是一個返樸歸真,大象無形的境界。山水畫的意境和語言個性是任何山水畫家不能忽視的,意境靠品相、心性、修為的高低來呈現,語言的獨特性靠審美眼力、繪畫能力、想像思維在完成,歷代在山水畫上有成就的畫家都是因為他們能夠在這兩方面卓有建樹,才被後輩推崇,成為經典流傳。劉筱靜的山水畫,雖然還存在許多不盡意的地方,只要他堅持走自已的路,尊崇中國山水精神——渾厚華滋,氣韻雅正。我們應該讀到他對山水畫的用心,同時也期待他有更好的表現。

下一頁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無中上一頁和布,給家以溫度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樹第十二期
· 藝術節的狂歡
· 和布,給家以溫度
· 形忘境遠--讀劉筱靜山水畫有感
·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無中
· 趙孝萱:表面熱度背後的隱憂
· 韓朝山水畫的現代形式探索
· 另眼相看
· 詩意蔣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