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景”與“境”的冥想——讀韓朝山水畫所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04 14:53:09 | 出版社: 《藝樹》雜誌

山水日記之秋嵐--紙本水墨--34cm×136cm--2012年

在韓朝山水畫日益突出的個人面貌與風格特色中,我最為感興趣的是在他的畫中對傳統文人畫趣味中的柔弱、文雅等意趣的自覺反思與重建意識。對於中國文人畫、尤其是山水畫的文雅氣韻的討論,承載著中國畫傳統精神的內核問題,自明人董其昌提出“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絕不如畫”,筆墨的獨立性能即被認為是營造山水意象的重中之重,乃至寄託著士大夫文人的文化信仰與理想境界。作為畫家的韓朝,性格中既有傳統文化平和中正的中庸特徵,努力尋求對立事物之間的平衡,又兼有著不破不立的創新意識,希望在創作實踐中不斷打破平衡,達到一種藝術本體的真實。也正因如此,他的畫中既有元人山水的微妙意趣和虛和品格、宋人山水的筆墨程式和山石結構,又始終保持著對於山水畫傳統的建設性、批評性反思,試圖在創作中回歸畫家主體的性情,表達當代人面對山水自然的直接感觸。在其近作中,既可看到受其師劉巨德等前輩畫家的影響,又可感受到他對於黃賓虹、潘天壽、林風眠、吳冠中等20 世紀中國畫大家的轉益多師,乃至對於其人格精神的探研。

中國畫歷來講求人格、修養與畫境的關聯,一個人對不同學科領域的理解與感受越深入、精到,他在其所涉及的各個領域中所呈現或爆發出來的能力和潛質就越深厚、越敏銳;只有厚積薄發,將不同的學問打通、連縱之後,才能獲得心性的自由,在實踐與反思中領悟真諦。作為一個素養全面、畫文俱佳的學者型畫家與中國畫研究者,近幾年來,韓朝的繪畫作品愈發體現出某種學者氣的審思精神,同時又有意識地與傳統文人的書卷氣拉開距離,這與他在藝術理論方面的思考有著直接關聯。例如在韓朝近年來撰寫的幾篇文章中,敏銳地發現並較為深入地探索厘析了中國傳統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的內在異同,在對於“山水畫”和“風景畫”概念的討論研究中,以反思性的態度從二者之間的精神本質與材料特性諸方面發現了統一性和延續性,繼而將這一母題延伸到對於中國畫筆墨語言程式的思考,乃至聚焦于“景”與“境”的視覺圖像終極問題的反思。在他看來,傳統山水畫是依據“心”的需要來取捨和營構畫面的圖式,而一旦這種圖式被程式化的“模具套住”,創作的視角與方法便不再敏感於新的發現。據此韓朝提出,“假設我們不再追求咫尺之圖,寫千里之景;東西南北,莞爾目前的宏大氣象,而只是單純地就眼前所看到的實景用‘筆墨’(此筆墨非彼筆墨)表現出來,就可能丟掉習見的負累和包袱,徑直到自我境地,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對於傳統筆墨與圖式的反思一直以來為中國畫家所重視,而韓朝更為注重中國畫傳統的內在轉化,不回避吸取西方繪畫的養分,但主張在多元化的面貌中,“不失詩性與意境等中國畫的核心價值”,可謂把握住了問題的關鍵。

從“風物”、“山水日記”到“大風景”等系列創作,從對於山水畫、風景畫本質的探討到對於筆墨問題的辨析,韓朝的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體現出一位畫家與學人面對中國畫現代轉型的自覺思考,並在作品中凝聚展現了這種思考的整一性。我相信,這一可貴的探索將持續伴隨在韓朝的創作歷程中,為更多人所注目與認同。

1  2  


下一頁精選文章上一頁青春試驗場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樹一月刊
· 成長,向著暖——邢曉靜繪本漫畫賞析
· 為設計師打造一個“家”
· 設計,藝術與生活的“混搭派”
· 張琳:身體的表像
· 張天幕:最大限度提煉藝術的純真
· 凝視,從生命出發
· 自由表達 突破邊界——高艷津子專訪
· 趁早出名或大器晚成
· 張文榮:不能説的秘密
· 青春試驗場
· “景”與“境”的冥想——讀韓朝山水畫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