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施慧訪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23 10:34:54 | 出版社: 《美術文獻》雜誌

施慧《結》 棉線、宣紙、紙漿、木 90cm×90cm×15cm×24 1994—1995年(1995年中國美術學院畫廊展出現場)

江:蜂巢、空穴之類的圖像是你作品中出現的基本圖像元素,這種圖像的原型在自然界中往往是生命力、生命繁衍的象徵,請問你是如何看待自己作品裏的此類圖像的?

施:其實這些造型並不是我有意去做的。開始時它只是一種單純、簡易的勞作與生成形態之間的輕鬆關係, 在這個過程中包含著一種對作品整體狀態上的朦朧的期待。很多東西在開始做的時候並不是非常明確的,它是在做的過程當中慢慢地呈現出來的,並不斷地出現很多新的機遇,你要不斷地去捕捉它,我很喜歡這種感覺。這個過程很漫長,很繁複,我覺得可能是這個過程本身包含了一種生長和繁衍的意味。

江:這個也被當做是一种女性氣質的體現。

施:也許吧。像我這樣性格的人,能夠耐下心來一遍一遍地去嘗試捕捉和完善這個過程,多數男性不會這樣去做。從常態來講,女性耐心要好些,韌性也更強,所以是這個過程沉澱出了一种女性性格特質的東西。

江:你的作品以手工的、樸素的方式製作,但呈現的視覺形式以及展示的方式卻是非常當代的,這些作品總體給人以親和感,人們可以從其中解讀出自然、生命、東方美學、神秘主義等諸多含義,你在創作的時候考慮過這些因素嗎?

施:我很喜歡棉、麻、毛、紙和紙漿這些纖維質材料,我覺得它們與人的氣息相通,或者説是人類與這些天然的材料本身有一種相融合的關係,它有一種親和力。我喜歡它們也許與我曾經的鄉村生活有關,我和農婦們一起採摘過棉花,學過用棉花紡線,看過大娘們在木機上織土布,看過大伯怎樣在木框上穿織棕繃床,我對這些都饒有興致,這些純樸的人和純樸的方式都潛移默化在了我的生活中,這也導致了我當年想和萬曼先生學習纖維藝術的迫切心情。

江:你如何看待傳統和自己創作的關係?

施:要看這個傳統指的是什麼傳統。我小時候喜歡編織、做縫紉算不算是一種傳統教育呢?我覺得是。中國古代的編織藝術悠久而輝煌,作為一种女紅的手工活,它滲透在各個朝代的女性生活中。我認為傳統是一個很大的、很寬泛的概念。我們是怎麼走過來的,那個時代、受過的教育,親歷的文化,能説與傳統沒有關係嗎?我覺得都有關係。

江:創作中最大的樂趣來自於什麼?

施:製作的過程。我覺得自己樂在其中。

江:對於下一步的創作,你有什麼新的想法和計劃?

施:還是沿著目前的方向繼續走,保持和自然的一種親近和默契的關係,去追尋一些當我們面對自然境遇時候的一些素樸的思考,並在其中尋找一種東方詩意的東西。

1  2  


下一頁余友涵的繪畫上一頁梁銓自述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美術文獻第80期
· 梁銓自述
· 施慧訪談
· 余友涵的繪畫
· 西蒙·弗蘭克斯訪談
· 冷軍 真實的行為
· 敘事,暗喻與逸出——趙崢嶸的繪畫與視覺生成
· 中心與周邊——譚平藝術的哲學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