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余友涵的繪畫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23 10:29:00 | 出版社: 《美術文獻》雜誌

文:黃樂 TEXT:HUANG LE

余友涵《2010.09.13》 布面丙烯 107cmx95cm 2010年

余友涵是一位純粹的畫家。

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他不間斷地創作了近50年,以繪畫為唯一手段,展開對自我、美術史以及時代的反思。在風格題材方面,其作品經歷了從抽象到波普,再到風景創作,現今又回歸抽象的發展輪迴……

1981年,余友涵便開始了他最早的抽象作品創作,如《黑與白第一號》、《紫色的圖騰》及《緩慢移動》。至1985年,余友涵“圓”系列的完成,標誌著其抽象作品風格的形成。這些作品中重復的圓點,以一定秩序排列的線條和不規則的色塊,在不同的排列組合下形成了單純的審美樂趣。在他此後的創作中,這種單純同時生發出豐富的形式意味,我們在隨意的、自動的、滴灑的表現中看到現代抽象表現主義的某些經驗;同時,這種交融、流動和滲化的意境,似乎也暗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道”的概念。而從80年代末至1990年,藝術家卻從超脫世俗的狀態抽身,進入另一個截然不同的創作階段,大量直白表現偶像崇拜的、迎合大眾趣味的波普藝術充斥在畫面中。作為政治波普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余友涵曾在一次採訪中表示:一方面,他對偶像是崇拜的,並對過激批判有所抵制;而另一方面,他又清醒地認識到將偶像妖魔化的危險。於是他採取這種百姓民俗式的表現和敘事來構成畫面,百無禁忌,但中立平等。余友涵雖然出生於20世紀40年代,但對於西方藝術以及中國當代藝術潮流仍保有其鮮明而獨立的觀點。在《毛主席的西方美術簡史》系列作品中,他將毛主席的形象放置在各個西方經典藝術作品中,似乎是虛構了一起發生在西方現代藝術史中的集體崇拜偶像事件。余友涵站在質疑當代藝術觀念化的視角進行創作,力求從繪畫本身來踐行藝術,其大量的繪畫作品以及多樣的表現形式是中國當代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余友涵《我騎上花之車前程似錦》 絲網版畫(Edition of 45 ) 55cm×72cm 2004年

 

下一頁西蒙·弗蘭克斯訪談上一頁施慧訪談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美術文獻第80期
· 梁銓自述
· 施慧訪談
· 余友涵的繪畫
· 西蒙·弗蘭克斯訪談
· 冷軍 真實的行為
· 敘事,暗喻與逸出——趙崢嶸的繪畫與視覺生成
· 中心與周邊——譚平藝術的哲學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