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生活的日記——高茜工筆靜物觀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1-20 15:22:31 | 出版社: 《藝樹》雜誌

文_ 張見

高茜在我的印象裏更像是一個作家,而不是畫家,從她閒時散記的片言只語中,我們總能感受到作為一個女性對週遭生存空間的一種感性的,細膩的,甚至略顯頹廢的個人體悟。正是因由這樣的生活狀態才能讓我們透過畫面看懂她的內心世界。從我認識她起,她對於生活的敏銳與善感同她對於閒適生活的追求就一直融合地顯現在她的繪畫作品中。

從1995 年以來,高茜的畫大致可分成兩個階段。讀碩士研究生期間,以人物為主,畫面可以理解成作為一個女性對上世紀90 年代末自身生活方式的一種真實描繪。題材多為閨中好友,畫面呈現出敘事性的傾向,顯露出自幼成長于古都南京熏陶下的文化品格與學院素質。當時在南京就曾引起不小的注目。從1999 年開始,高茜便致力於工筆花鳥的創作。從古城南京來到繁華都市上海,生活環境的變遷成為一個重要的因素,但更為重要的依舊歸因于她的性格,對於自然事物睿智而細微的感悟多過她對於這個複雜人類社會的關注。從畫面氣氛與技法而言,則依然承襲了原先人物畫的已有高度,依然抒寫的是一種帶有都市貴族氣息的女性潛質。

根據畫面內容,我更願意把她的畫稱為“工筆靜物畫”,以區別原先我們對於工筆花鳥畫的認識範疇。隨著年齡的增長,近年來的作品越發透現出一種文學性的美,一種非純粹的繪畫之美,一種慵懶的女性化的美,這是一種有意識狀態下卻又像初生嬰兒般的本能的反應。

對於圖案的偏愛更是能反映出她內心傳統的一面。我們能從那一遍遍不厭其煩的,看似簡單、機械的描摹中隱約感受到閨閣女工的溫婉之美。這種私人偏好與傳統心境的美妙結合,強化了畫面女性化的特徵。

而對畫面其他組成要素的選擇,譬如,一面平實的鏡子,一把造型溫軟的木梳,一隻讓人忘卻歲月的繡花裹足……無一不彰顯出那種對於女性內心世界的關懷。

對於技法,高茜表現出的素養是古典式的、學院式的文人畫傳統,這得益於金陵深厚的文人畫底蘊,只是高茜賦予了它一個全新的女性化詮釋。春蠶吐絲般的線性造形,平面化處理是其一貫忠實的路線,奠定了她對傳統中國畫血脈的傳承。當然,高茜也一直不願降低傳統技法在畫面中的“繪畫性”表現。

那麼,為什麼傳統中國畫血脈的延伸給了我們非同一般的當代感受呢?首先是在圖式上,畫面構成起了扭轉的作用。一種平常而又非常的室內靜物擺放方式,加上諸如蝴蝶、蟬、飛禽,甚至空氣等室外場景的有意識的混合,使視覺上有非現實感,産生一種看似不合常理而又非常合理的心理感受,強迫觀者産生記憶,不知不覺中走進了她的世界。而這種超現實又顯然不是思辯性的,只是她與另外一個她的閨中的一段對話或是一個幻想。在色彩運用上一反傳統工筆畫“隨類賦彩”,一種西式的甚至帶有女性化傾向的色彩觀起了很大作用,淺淺的粉紅,淡淡的幽藍增強了畫面的神秘感,加上對繪畫材質的完美把握,使水色在紙絹上所留下的痕跡也透露了純屬女性獨有的聰穎和靈動。當然最重要的是諸多無序因素都能被高茜潛移默化地掌控在她對文學性的理解之中,這是現代都市女性的自我生存狀態一種有意識的表達,像一種傾訴,向你娓娓道來。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主體對於自然客體的簡單描繪,倒有“以人寓物”之意。正是這一意識使所有的“傳統”永遠地遠離了傳統,使高茜的畫有如由蛹化蝶般從自己特有的中國式女性視角切入當代。

與高茜做朋友,所有人都會感受到她對於朋友的思想上的開放,但她幾乎從不和朋友聊她的畫,在對待自己的畫時也缺少應有的“功利心”,她從沒把畫畫當成她應當的事業,而只把畫畫看成是記錄心情的日記。用文字來表達她的畫總是覺得無力,倒不如看她累積平日思絮的點滴文字。而我,有機會能翻閱到她記錄的那些私語,才能理解到:原來她的事業,是抒寫她自己的生活。

下一頁新工筆畫上一頁秦艾的語境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樹第十期
· 點擊之前,請擦亮雙眼
· 激活傳統——對話杭春曉
· 郭茜:堅持完美主義直到幸福彼岸
· 藝術兩生花
· “合璧”的困惑——專訪廖雯
· 秦艾的語境
· 生活的日記——高茜工筆靜物觀感
· 新工筆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