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劉野:竹取物語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22 15:23:16 | 出版社: 《當代藝術》雜誌

《十一隻櫻桃》 100x80cm 布面丙烯 2007年

畫裏話外,“嚴肅”和“孤獨”是劉野最常表達的兩個詞,這也是藝術家對生命不同的的兩種體驗方式,它們不必然地導向藝術創造中的一種憂鬱心境。在中世紀時期人們將“憂鬱”這種情感理解為天才人物所特有的一種屬性,但劉野認為“自己的繪畫才開始入門的階段”,這並不是傲慢,而是源於他有著像楊凡艾克一樣對待藝術的嚴謹和細緻。

劉野在十幾歲時就喜歡上尼德蘭繪畫,教畫畫的老師評價這種風格是死板的,因為那時大家看到的都還只是畫冊,所認可的也是列賓這樣的藝術家,沒有人敢去質疑和對抗主流想法的正確性,但是劉野認定自己真正喜歡的就是這種藝術。他説這種選擇和去德國留學沒有太大關係的,而是和自己本身有關係,因為很少有德國畫家去選擇這種風格,並且他們中的大多數都不喜歡。“柏林的美術館有楊凡艾克大量的藏品,他有很強的宗教感,畫面是嚴肅的,甚至木呆呆的死板,人物的表情大部分與開心或傷心無關,而是一種‘莫名其妙’。他的作品畫幅很小,但是力量特別大。”不同於當時南方繪畫的清晰直接,尼德蘭繪畫有著時間凝固的無限感,一種人類更為深刻的情感。也許當年劉野在荷蘭第一次看到米菲時的感動,也正是出於這種情感。米菲是荷蘭畫家迪克•布魯納的作品,它和尼德蘭繪畫一樣,都是以直線構成的,特別簡練,米菲的整個身體設計也是很呆的,無法亂動並幾乎永遠是直立的狀態。劉野説米菲的眼神有著和尼德蘭繪畫中的人物一樣的“莫名其妙”,他被這種眼神深深打動著,而他們的這場相遇也恰恰在某種程度上讓劉野看到並感受到了自己。

《背影》 60x45cm 布面丙烯 油彩 2004年

一幅由九個小部分組成的,整體尺寸為六米乘六米的新作品是劉野在紐約創作的,這也是他有史以來最大畫幅的作品。劉野運用了國畫中一種相似的比喻手法——在一幅風景畫的板式上呈現意向的“竹”,但卻是用了一種現代性的方法表現構成,展覽中的每幅畫布旁邊都挂著方格子,使人聯想起包豪斯建築中的可組合型。藝術家Robert C. Morgan對劉野的繪畫評價為:“內在化小空間之中的大思路,從而重振目前跨文化過剩藝術中的親密關係的新可能性。”展覽作品中還有一組是小幅創作,《小畫家》描述了一個愁眉苦臉的小女孩坐在桌子邊畫“米菲”;《禁書之三》(向巴爾蒂斯致敬)展示了一位少女正匍匐在地上出神地看書;《鳥》的背景是純色的,描述了正在黑暗中交配的兩隻麻雀,使人想起17世紀西班牙靜物繪畫。尺寸的選擇在某種意義上對劉野來説也是一種符號,這些作品傳達出他理性的、靜默的,有時候又是一種嚴肅的語氣。

相比較文學,劉野認為音樂是更近於繪畫的:“巴赫的音樂對我的影響很大,我喜歡他音樂裏面的複雜性。他的情感是一種很難演説的不明確,有時候不僅僅是悲傷,而是在一個特別清晰的複雜結構中,讓你感受到悲傷之上的情感。”劉野説他會去聽巴赫的音樂會,平時在畫室畫畫的時候也聽巴赫的音樂:“伴隨著創作的音樂難免被經常地落下一些段落,它們變得若隱若現。巴赫的音樂隨時聽見隨時成立,它們是拼貼式的,在不斷的迴圈、重復之間有著豐富的變化。但區別於巴赫的貝多芬,其音樂中的的線性、敘述性的一個故事結構是需要你連續的去聽,而不能落下某段旋律。”劉野説繪畫就應該是“巴赫”,它們都是理性的、接近建築和數學的,並且更像是一道道非常有趣的智力遊戲,一旦你投入進去了,就很難走出來。

1  2  3  4  5  


下一頁陳堅,尋道水色淋漓上一頁讓傳統年輕起來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匯》九月刊
· 品味生活 陶瓷新貴
· Josef Strau: 鍛鍊從頭開始……
· 空間中的偉大旅行
· 明清官帽椅,藏萬象于極簡
· 擒縱時間的精度
· 讓傳統年輕起來
· 劉野:竹取物語
· 倪景飛:家的收藏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