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杭州:藝術融于生活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8-28 16:53:33 | 出版社: 中國證券報社

文/陳君達

南宋行都杭州,作為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澱深厚,是一個典型的山水文化名城。自古以來,杭州的經濟和文化就比較發達,元朝時曾被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讚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

在國內各地區的藝術市場中,擁有“西泠印社”和“中國美院”兩塊金字招牌的杭州無疑是所有二線城市中最為重要的。以吳山通寶城和岳王藝術城為代表的杭州古玩市場主要經營越窯青瓷、龍泉青瓷、南宋官窯瓷器、古玉、壽山石、青田石、雞血石、翡翠白玉、文玩雜件以及當代工藝品等。杭州的畫廊業大多以經營近現代及當代“新浙派”書畫為主,專一經營當代藝術的很少。畫廊代理的藝術家基本以中國美院的教授和部分西泠印社社員這兩大群體為主。二級市場以綜合性拍賣公司西泠拍賣為代表,擁有大大小小拍賣公司20多家,經營風格鮮明。

浙派書畫,尤其是近現代及當代“新浙派”書畫,歷來是最受杭州藏家追捧的收藏門類,比重佔到整個杭州藝術市場的60%以上。“浙派”作為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大流派,前承兩宋,後接明清,具有不容忽視的藝術價值。浙派繪畫在形式上深受兩宋院體畫傳統的影響,風格上趨向內斂深致。明人戴進為“浙派”開山鼻祖,與吳偉、藍瑛並稱為“浙派三大家”。解放後,在潘天壽提出的強調傳統、以書法為基礎的理念下,一批活躍在浙江地區、以杭州為活動中心的書畫家共同形成了“新浙派”。老一輩的“新浙派”書畫名家包括潘天壽、陸儼少、黃賓虹、陸維釗、余任天、沙孟海、吳茀之、諸樂三、周昌谷、陸抑非等。近年來活躍在杭州書畫界的當代“新浙派”藝術家有周滄米、王伯敏、吳山明、盧坤峰、曾宓、姜寶林、劉江、劉國輝、童中燾、陳振濂、何水法、朱關田、王冬齡等人。

儘管浙派書畫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由於缺乏市場意識,不注重宣傳等原因,長期以來浙派藝術家中除潘天壽、陸儼少、黃賓虹等個別名家的作品行情有顯著增長外,不少藝術家的作品價格仍然偏低,尤其是當代“新浙派”藝術家作品,相較于同等級別的其他畫派藝術家而言,價格差距還很大,尚處於價值洼地。“大部分浙派藝術家的作品近5—10年來的上漲幅度非常有限,但接下去很可能會有一次整體的提價。”浙江南北拍賣負責人朱軍説。據了解,目前除杭州本地藏家外,山東、河南等地的一些藏家也已經開始投入大量資金收購當代“新浙派”藝術家的作品。此外,據杭州吳山通寶城董事長助理吳志強介紹,本著“藏畫於民,發掘潛力藝術家”的宗旨,吳山通寶城將聯合杭州書畫界人士,成立“中國書畫家研究會——浙派分會”,為有實力的年輕“新浙派”藝術家提供創作、展示的平臺。

除書畫外,在古玩及工藝品收藏方面,以南宋官窯、越窯青瓷、龍泉青瓷、德清原始瓷等為代表的産自浙江當地的老窯瓷以及福建壽山石、浙江青田石、昌化雞血石、當代玉雕、文房清玩等也是深受杭州本地藏家追捧的收藏門類。杭州東明白廬藝術館館長蔡暄民表示,瓷器收藏與書畫收藏一樣,地域性也很強,例如,北方藏家比較關注北方窯口的瓷器,而南方藏家相對比較關注南方窯口的瓷器。此外,儘管市場上經營老窯瓷的商家不少,但品相完好﹑燒造精美的整器並不多見,大多以殘器和瓷片為主,而即便是一塊瓷片,目前的市場價也已經漲到了幾千元至萬元不等。

由於浙江實體經濟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出現了明顯的衰退,不少浙商投資者對於藝術品的投資熱情不再像往年那麼高漲了。對此,朱軍表示,雖然近年來浙商投資者對於藝術品的投資力度在不斷加大,但並不是杭州收藏群體的主要力量。“儘管缺少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巨型藏家,但杭州的收藏群體很大,而且基礎很好。南宋文化對於杭州這座城市的影響根深蒂固,杭州藏家的特點是內斂、低調、務實。他們非常懂得傳統中國畫的本質和精髓,了解中國書畫的源流,偏愛于收藏具有傳統筆墨情趣和文人畫意境的書畫作品,對於氣勢恢宏的大山大水反而沒有那麼喜歡。”朱軍説。

“藝術融于生活”是杭州藝術市場近年來呈現出的顯著特點。“在杭州,很多人都曾經學習過書法和繪畫。現在,越來越多的杭州百姓將收藏藝術品看作是提高生活品質、增加生活情趣的重要標準。藝術正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中。”杭州資深書畫收藏家蔡小燕説。

從去年開始,杭州的一些大眾平面媒體也陸續開始以畫廊、拍賣公司等各種形式強勢介入藝術市場。人們相信,這將會加速杭城“藝術生活化”的進程。

下一頁香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五十期
· 杭州:藝術融于生活
· 香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 北京: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濟南:注重本土藝術家的推廣
· 福州:傳統收藏根深蒂固
· 廣州:多樣化的收藏市場
· 武漢:書畫市場的那些人,那些事
· 成都:複合與多樣性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