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千高原藝術空間內景 文/蔡芳芳 成都這座很多人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是三星堆、金沙文化的遺留之地,是蜀漢文明的延續,它崇尚文化,尊重、善待知識分子,包容性強。成都濃厚的人文歷史、休閒的生活狀態以及遠遠低於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生活成本等,吸引了大批藝術家的進駐,迅速成為多門類藝術的聚居地,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都極為活躍,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匯聚一堂,各領風騷。成都的藝術生態發展勢頭良好,藝術區、美術館、畫廊林立且已初具規模,有相對成熟的運營機制,並不定期地舉辦藝術活動,以活躍藝術氛圍。也正因為如此,成都藝術區、機構之間雖然距離分散,但仍能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互動,形成以點帶面的藝術格局、良好的藝術氛圍和相對成熟的藝術生態。成都被認為是繼北京、上海之後的中國藝術第三城,也被認為是藝術品收藏第三城,無論是藝術氛圍的營造還是藝術市場的發展方面都可圈可點。 就當代藝術的活躍程度而言,成都是當之無愧的藝術展覽中心,各類藝術機構、藝術區的落成,大大小小的藝術活動的舉辦,圈內人像趕場一樣輾轉于不同的展覽活動中,加之持續10年之久的成都雙年展,成都的當代藝術越來越多地受到眾人的關注。因其濃厚的歷史文化,成都的傳統藝術在市場上似乎更勝一籌,古玩、藝術衍生品等都更能夠引起人們的興趣,這與歷史傳統有關,也與人們的欣賞和收藏習慣有關。 成都雖被認為是繼北京、上海之後的中國收藏第三城,擁有大量有實力的藏家。但成都的當代藝術品收藏及拍賣行業還相對滯後。許多藏家都會到北京、上海甚至遠赴國外購買藝術品,藏家資源外流嚴重。在舉辦成都藝術品拍賣的拍賣公司中,大多以書畫、瓷器為主,當代藝術大多沒有專場拍賣。就中國藝術市場大背景而言,書畫佔據半壁江山,對成都來説書畫卻是佔據九成的市場。究其原因,一是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時間並不長,且發展不完善,相對來説,大眾對書畫的接受更容易;二是成都的當代藝術品市場還沒有被完全打開;三是與成都的市場因素、收藏傳統和受眾人群有一定的關係。筆者曾在2011年對成都的部分藝術品拍賣公司負責人進行訪談,大部分的拍賣公司對推出當代藝術品專場拍賣表示暫無計劃,只有少數的拍賣公司願意向油畫伸出橄欖枝,做些新的嘗試。由此,書畫在成都藝術品市場上的地位難以撼動。 就收藏傳統來説,成都的字畫、古董等傳統藝術受關注程度較高,但是除此之外,成都有大量的精品資源、藏家資源及當代藝術資源,藝術品市場的發展空間、收藏潛力巨大。良好的文化藝術基礎,成熟穩定的市場,再加上成都溫婉閒適、相容並蓄的個性等,都促成了成都藝術的良性發展。2003年由周春芽、趙能智、楊冕等藝術家發起的老藍頂藝術區建立,眾所週知“藍頂”的名稱源於庫房的藍色鐵皮屋頂,這一年中國當代藝術也迎來了繁榮期,藍頂的藝術家們的力量也逐漸凸現出來,在藝術圈內聲名鵲起。位於成都簇橋的老藍頂藝術區可謂見證了成都當代藝術的發展,但因周圍環境等原因,周春芽、楊冕等最先入駐的藝術家也成為第一批搬離老藍頂的藝術家,由此位於成都三聖鄉的新藍頂藝術區建立,入駐了一大批實力雄厚的藝術家。而曾經作為見證的老藍頂藝術區也在今年上半年隨著最後一位藝術家的搬離而成為人們的記憶。新藍頂藝術區仍在不斷建設中,但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吸引更多的藝術家和機構的入駐。還有洛帶藝術區與古鎮文化相呼應,形成互動;西村則是綜合發展,包括民間工藝、創意産品等;千高原藝術空間、re-C廊橋藝術空間、A4當代藝術空間等則致力於一些具有實驗和探索性的學術活動。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藝術機構也在不斷地進行藝術活動的探索。機構、藝術家、民眾與傳媒形成良好的互動,不同的藝術區、藝術種類之間相互影響,多樣性並存,以保持藝術發展的活力和動力,為成都藝術的發展助一臂之力。 西南地區的藝術力量不容小覷,川、渝、貴、滇四地已經形成了龐大的藝術群體,既有引領20世紀80年代中國美術史上著名的“傷痕美術”和“鄉土美術”潮流的老藝術家,也有活躍在當代藝術領域的中青年藝術家,而其中成都濃厚的人文歷史、自由的藝術氛圍吸引了大批藝術家,有著一般城市無法相比的藝術資源。其次,各類藝術區、機構已經初具規模,並定期舉辦交流活動,公眾參與的自覺性相對要高得多,政府、企業、機構、民眾等積極關注、參與藝術活動,為成都的藝術氛圍帶來了新鮮的血液和活力。再者,成都藝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不像北京、上海那樣有強大的經濟、文化作後盾,也不像重慶那樣有專業的藝術院校作依託,它更多的是靠藝術家、藝術機構以及藝術從業者們自發形成。藝術家之間、機構之間的包容性更強,對成都而言,藝術的佈局面很廣,以點帶面形成發散型的藝術格局,這也是促使它能與北京、上海相媲美的原因之一。成都的藝術生態是多樣性的,也是複合型的,不同的藝術生態構成了這座城市的藝術圖景,更夯實了成都的藝術根基。藝術的發展與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蘊相呼應,也讓這個城市的文化綿延不息,不斷地為城市注入新的創意與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