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良渚文化玉器的製作工藝與鑒定方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7-30 09:14:17 | 出版社: 《收藏投資導刊》

文/張慧

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最重要的考古學文化之一,最早由施昕更于上世紀30年代發現,它上承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發展演化而來,距今約5300年~4200年,也有晚于4000年的良渚遺址被發現。良渚文化以浙江余杭郊區的良渚鎮命名,以環太湖流域為中心,其覆蓋範圍北抵江蘇揚州、海安一帶,南入浙江寧(波)紹(興)平原,東及上海和舟山群島,西大南京至安徽郎溪、廣德和浙江建德、浦江一帶。而其文化影響則北至魯豫,西進兩湖,南抵閩粵臺,被稱為“中國文明的曙光”。

由於缺乏田野考古文物的佐證,早年考古學界對於良渚玉器的年代認識十分模糊,經常將民間採集到的良渚玉器視為商周玉器,這種觀點一直延續到上世紀70年代。隨著江蘇吳縣草鞋山、張陵山,武進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浙江余杭反山、瑤山等遺址的先後發掘,在良渚墓葬中發現了良渚時期的陶器和以神人獸面紋為代表的精美玉器並存,從而最終確定了良渚玉器的製作年代。此後,在海內外掀起了至今未衰的良渚玉器研究和收藏熱潮,良渚玉器也成為了全世界古玉收藏家夢寐以求的藏品。

然而,倣品問題始終困擾著良渚古玉的收藏愛好者們。早期的倣品在宋朝時即已出現,此後歷代均有仿製。北京故宮博物院就藏有一件宋倣的“神人獸面紋良渚式玉琮”,而台北故宮博物院也藏有一些清代改制或刻字的良渚玉琮器物。隨著良渚玉器製作年代的確定,在浙江余杭、江蘇常熟等地區很早就開始出現仿製良渚玉器的私人作坊,因此,除了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發現的良渚玉器外,近三十多年來,民間收藏家手中的良渚玉器大多是真贗參雜,給良渚玉器的收藏鑒賞造成了巨大障礙,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良渚玉器收藏文化的發展。

鋻於此,筆者對良渚古玉的質地、文化內涵、埋藏環境和地質變化造成的玉質解理,以及出土後在富氧環境下的二次變化和次生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結合近年來考古發掘工作的深入以及大量發掘報告和學術成果現世,特意收集整理了相關資料,就良渚玉器的鑒定方法和製作工藝進行系統分析。


良渚文化玉器的鑒定方法

首先,良渚玉器的鑒定要細辨玉質和沁色。良渚古玉所用的質料有多種,其中最主要的是透閃石——陽起石系列的軟玉,另外還有螢石、葉臘石、石髓、綠松石等美石。依其纖維結構的差異,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形態。一類是未受沁時為半透明的湖綠色,受沁後為雞骨白玉料,這種玉料當時多用於製作琮、鉞、三叉形飾、冠狀飾等玉器。另一類是未受沁時為不透明的暗綠色,受沁後五色斑駁,肉眼常可見絹雲母狀交雜的纖維結構,這種玉料在良渚早期就已經被採用,主要用於製作面積較大的玉璧,個別也製作成玉琮,但製作的玉琮工藝粗率,從墓葬中出土位置看,其禮儀上的地位明顯遜於採用第一種玉料製作的玉琮。到了良渚晚期,可能是由於第一種玉料匱乏,第二種玉料被普遍用於製作高節琮。

實際上,真正的良渚古玉沒有較純凈的雞骨白,自然環境下形成的玉質白化,是由於透閃石內部的結晶水逐步失去形成的,一般會經歷紅化、失透、白化的漸變過程,這是辨別良渚質料上最基本的特徵。

市場上經常所見仿製的良渚雞骨白玉器一般沒有這種色澤的自然變化過程,而是用高溫炙烤玉器,在900度以上的高溫環境下,玉器失透變白,硬度降低,但這種倣雞骨白在質料上存在很多破綻,比如:整器死白,裂紋均勻分佈,與地底埋藏千年所造成的同向冰裂明顯不同。仿製良渚玉器的材料多采自江蘇溧陽的小梅嶺玉礦,與良渚先民選用的玉材相同,晶體較粗,明顯區別於微晶結構的和田玉質,這樣的倣品要從工和沁上著手辨別,僅從玉料出發經常會“打眼”。也有的仿製品選用遼寧的岫岩玉礦,顏色有黃色、褐色、雜色、青綠色等,透明度較高,經常用來高溫仿製雞骨白玉器。

其次,良渚玉器的鑒定要辨別透明度、光澤和顏色變化。在江浙平原地區出土的良渚古玉,如反山、瑤山、匯觀山等地出土的良渚玉器,表面經過四千多年的歲月,常常會形成一層光亮、緻密的膜,側光下呈現明顯的玻璃光。古人製作玉器過程中,需要經過開料、刻工、拋光等多道工序,形成絕佳的拋光效果。加之受到四千年埋藏環境的共同影響,最終形成了玻璃光的效應,在高倍顯微鏡下可見不規則的細微磨痕,這是現代電動工具加工所無法仿製的特徵。

在余杭地區出土的玉器基本上都是白色的,與人們意識中的反差很大。實際上良渚玉器最初都是湖綠、黃綠、碧綠、深綠色,這種白色行內稱為雞骨白和老泔黃。因為地質作用和物理變化,次生變化受沁2000年以上,甚至4~5千年才能形成。早期的良渚玉器表面的膜已經損壞,紋飾模糊,泥土侵入後猶如石灰和石膏,稱為解理。比如在新地裏發掘的很多玉璧,只有套模板才能取出。雞骨白的玉器經過陰幹會恢復一些硬度,經過盤玩,人的汗水和油脂沁入後會逐漸恢復瑩潤,顏色也會改變,主要是變紅,台北故宮和國外一些博物館的很多清宮舊藏的良渚古玉,主要都是紅色的。


良渚文化玉器的製作工藝

説到良渚玉器,最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其加工工藝。透閃石是一種硬度極高的天然礦物,用今天的鐵質刀具也很難在上面留下劃痕,而在很多良渚玉器的表面,都刻滿了神秘的神人獸面紋飾,有些在毫米之間竟能整齊刻劃出4~6道平行細陰線。即使用現代工藝來製作這樣的玉器,也是相當困難的,在沒有任何金屬工具、完全以磨制石器的方式製作生産工具的史前時代,這些複雜而精美的良渚玉器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

良渚玉器的製作工藝,有一些在今天看來仍不可思議。在出土的良渚玉器上,不少留有切割的痕跡,這些切割痕分為鋸切割和線切割。鋸切割是用片狀的石器和竹片配合解玉砂做直線切割,用於玉器的開料和剖面。而線切割則是用獸皮加水和解玉砂的制玉工藝,由於沒有精確的定位技術,經常在玉器表面留了拋物線形的切痕,在一些良渚玉琮、玉鉞的表面經常可以看到這種現象。專家推測,這些弧形切痕保留了當年一種線切割工藝的痕跡,線切割是制玉工藝的第一道工序,稱之為“解玉”,所謂解玉就是把玉料按照玉器成品的需要,切割成不同的形狀。

在今天,由於有了各種型號的機械裝置,即便是大型玉料的切割也變得非常簡單,但是在古代,這種切割最為普遍的工藝就是採用了線切割。古人把獸皮拿下來割成小細條,然後卷成繩子狀,因為它本身有堅硬程度,然後加上解玉砂,在玉料上進行反覆地拉鋸。經實驗,一塊10公分左右的玉料經過獸皮加解玉砂,在幾十小時內就可以拉開一面。

在良渚玉器上,最讓人不解的是那些工藝極為繁複的神秘紋飾,在堅硬的玉石上雕刻這些精美而細密的線條,無疑是一件極其困難的工藝。在江蘇一個良渚文化遺址內,曾出土了200多件尖狀石器,這些石器的硬度大多超過良渚玉石,而且有著鋒利的尖頭和弧形的薄刃,這些石器可能就是用來雕刻良渚玉器紋飾的工具。

有些學者則認為這些精美的紋飾是用鯊魚牙齒雕刻而成的。在良渚文化的一些墓葬中,也曾發現過古代鯊魚牙齒。由於鯊魚牙齒非常堅硬,因而認為某些微雕的圖案很可能是用鯊魚牙齒來刻劃的。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不論是用尖狀石器還是鯊魚牙齒,它們雖然簡陋,但在有著豐富經驗的玉工手中,雕刻那些複雜的紋飾似乎也是可能的。

而另一些研究人員卻有著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這些神秘的紋飾用純手工方法雕刻是不可能完成的,在當時,可能已經出現了製作玉器最關鍵的工具——原始砣機。砣機,是中國古代制玉工藝中最重要的一種工具,它的出現,帶來了古代制玉工藝最具革命性的變革,一直到解放初期,古老的砣機仍在使用。由於砣具是圓形的片狀物,旋轉起來之後,可以提供均勻而有規則的摩擦力,通過砣機的連續轉動,熟練的玉工再調整玉料的不同位置,便可以隨心所欲的雕刻出各種形制的玉器,如果沒有砣機的出現,僅憑手工雕刻,要製作出那些鬼斧神工的玉器是難以想像的。

研究良渚玉器,就必須鑽研其鑽孔工藝,良渚玉器上的鑽孔採用了管鑽和锃鑽,前者用於口徑較大的孔,如玉琮;後者用於小型配飾的鑽孔,如玉牌和錐形器上的鑽孔。由於解玉砂在鑽孔過程中會不斷磨損,越深入鑽孔就越困難,從工程學的角度出發,古人採用了雙面對鑽的方式來提高鑽孔效率,由於原始工具無法精確定位,經常在對接處出現錯茬和臺階的現象,良渚後期隨著高節琮的出現,玉琮鑽孔一般不加打磨,這也是鑒定良渚玉器的重要方法。

現代仿製良渚玉器的作坊,多是採用電動工具鑽孔,因此在孔壁內部經常可以看到連續的螺旋紋,這是鋼質鑽頭直接切削玉料的結果。有的鑽速過快,經常在孔的邊緣造成崩茬現象。而真品鑽孔內部雖然可以觀察到螺旋紋,但是大多不連續,特別是採用锃鑽工具的鑽孔,多出現多個軸線相互交錯的同心圓鑽孔,對光觀察疊壓效果特別明顯,這就是收藏界常説的“臺階”,這種現象經常出現在琮型管和圓柱形器上,藏家當細辨之。

總之,良渚玉器種類龐雜,色彩光澤也常隨受沁程度的不同而呈現出多種變化,仿製者為求高利又挖空心思不擇手段,但只要我們掌握真品在質料、製作工藝、造型紋飾等方面的特點,尤其是那些無法仿製的細部特徵,就不難明辨真偽。

下一頁誰將是下一個當代藝術的收藏者上一頁劉海粟書畫真偽淺談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四十九期
· 筆墨當為時代立傳——訪畫家李延聲
· 劉海粟書畫真偽淺談
· 良渚文化玉器的製作工藝與鑒定方法
· 誰將是下一個當代藝術的收藏者
· 嘉德香港秋拍為那般?
· “三館一站”免費:放與不放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