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寧 編者按:最近一段時間,由世界知名藝術品收藏家烏利•希克向正在籌建當中的香港M+美術館捐贈其所收藏的1463件中國當代藝術作品所引發的各種關注仍在繼續。據消息稱,希克該批捐贈作品的總價值高達13億港元,按照M+美術館《部分捐贈、部分收購》的協議,M+美術館還將向希克購入47件藏品,共價值約1.77億港元。聯想到同樣是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大鱷的尤倫斯夫婦自2009年以來對於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大規模拋售,以及已故藝術家吳冠中生前作品的多次海外捐贈,一時間,關於國內藝術品收藏的未來再次成為了眾多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 希克捐贈改變的將不只是香港 希克為什麼會選擇香港?這是很多人在得知捐贈消息後的第一反應。1463件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價值已超13億港元,這是迄今為止最大一筆中國當代藝術品交易。正如已接受M+美術館聘書的內地知名策展人皮力在接受採訪時講的,“這批藏品是很吸引人的,如此大量的當代藝術藏品在中國是十分難得的。可以預見,未來20—30年間,中國地區都不大有像M+博物館一樣的地方讓我們收藏、研究這類藝術品。而且,有這筆錢也未必能買到這批東西。不是願意出十幾個億就一定能買得到這些作品。” 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得到的作品,這是對於希克捐贈作品給出的最好評價。對於正在發展中的中國當代藝術而言,不去建立標準比沒有標準更可怕。多年來,隨著國內藝術市場的火爆增長而導致的無序發展,缺失了合理評判標準的當代藝術勢必會在投機者的資本下起起伏伏,無論是泡沫式增長後的無意識調整還是市場理智後的冷靜分析,都難以改變國內藝術市場的根本狀況,這也導致了在今天言及藝術市場必先談其“亂”的局面。 希克被稱為“完整收藏了中國當代藝術的人”,在1995年被瑞士政府委任為外交官,先後被派往中國、朝鮮及蒙古共和國任大使,在華為期4年。而這一時期恰好是國內改革開放和當代藝壇發生急劇變化的時期。希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接觸中國先鋒藝術,收藏了350多位藝術家的作品,包括繪畫、雕塑、裝置、攝影、影像、方案、招貼、剪紙。他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中國當代藝術藏品的收藏家。這些藏品自1990年代開始,被系統化地整理成博物館級收藏,全面展現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他在瑞士的城堡被譽為“中國當代藝術博物館”,英國藝術雜誌《ARTRE-VIEW》更將他評為“影響世界藝術100人”之一。據了解,此次捐贈的藏品多數出自中國當代知名藝術家之手,其中有丁乙、方力鈞、耿建翌、谷文達、黃永砯、劉煒、王廣義、徐冰、楊少斌、岳敏君、余友涵、曾梵志、張培力、張曉剛及香港地區藝術家李傑、白雙全等人的代表作品,以及一些青年藝術家的作品。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批重要的藏品並沒有因為交易而被打散,它們有著屬於各自的獨特性,當組合在一起時,展示的則是一種立體式的全方位的延續,而這種延續性恰恰是今天藝術市場所欠缺的。 對於希克為何選擇香港作為捐贈地,皮力略帶沉重地回答,“事實上,希克在捐贈前,先後接觸過北京、上海、深圳的藝術機構,但內地美術館有自己的難處。這些中國當代藝術品中有大量政治波普、玩世現實主義的作品,這在內地美術館是很難有完整展出的機會。另一方面是稅率的問題。這批目前估價13億港元的藏品,按23%的稅率算,得交多少錢?在沒有特殊政策的情況下,大陸美術館想要接納這批藏品,可能要先交5億元的稅款。內地的美術館哪一家能拿得出5個億來交稅?而這個問題在香港就不存在了。” 其實很多人對於希克捐贈的這批作品所能起到的作用都有很明確的認識,如此大批量且具有極強延續性的藏品對於任何一個收藏它的美術館或者城市而言價值都是不可估量的。也許正是受到了如皮力所言及的政策問題的限制,拿不出鉅額的稅金,國內美術館一一選擇了放棄,最終使這批作品成為了香港M+美術館的囊中之物。 據介紹,正在建設中的香港M+美術館將於2017年建成開館,是一家專注于收藏、推廣、傳播20及21世紀視覺文化的博物館。未來的M+美術館建築面積約為6萬平方米,藏品將橫跨藝術、設計、建築及影像。M+美術館將以香港地區為基點向內地及亞洲地區、世界各地的發展,致力於成為一所擁有頂尖的中國內地、香港地區及亞洲各國藝術藏品的世界級博物館。這是M+美術館對於未來發展的規劃,從這一簡單的介紹中,我們可以很明確的讀出香港試圖改變自身在當前藝術領域當中所扮演角色的訴求: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交易平臺和跳板,更希望借助目前所具備的獨特優勢,在未來的藝術領域中扮演新的角色。
區別對待的國內收藏 不管此次希克的藏品捐贈會給香港或者整個中國藝術市場帶來怎樣的變動,現在看都已成了一個難以改變的定局,能做的也只有等待。儘管現今來看香港M+美術館建成還有幾年的時間,我們很難在短時間內看到這批作品能給香港帶來的改變,但就目前而言,這次的捐贈勢必會對國內的收藏、捐贈觀念産生極大的影響。 由於我國暫行的法律法規當中,並不存在如同西方一樣高額的遺産稅,且對於藝術品捐贈也不存在具體的優惠政策,也就導致了,國內的藝術品收藏與捐贈到目前為止,依舊停留在個人行為的層面而無法擴展為一種社會行為,甚至是一種社會現象。藝術品捐贈要依託于藝術品收藏,而熟悉國內藝術品市場的人應該對於上世紀中國當代藝術的發生與發展都還有著深刻的記憶。當代藝術在當時國內的興起足以稱得上是一種新鮮事物,即便是放到今天,當代藝術的先鋒性質仍舊存在。在經歷了10年的文化浩劫之後,個體對於文化的需求也同樣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而孕育於此時的中國當代藝術自然有別於其他同一時期藝術形式的獨特價值。而反觀它們的收藏者,則以當時旅居中國的海外人士居多,烏利•希克與尤倫斯夫婦也都是從那時開始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者和擁有者。 希克在今天選擇將其收藏的部分當代藝術作品捐贈于中國的美術館,而尤倫斯夫婦則已在兩年前就將收藏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拋售一空。這本是兩個毫無關聯的獨立事件,捐贈與拋售也純屬個人行為,它們之間沒有高尚與否的存在,但卻都用事實給國內的收藏家好好的上了一課。 早在尤倫斯夫婦將所藏部分當代藝術作品交由香港蘇富比代為拍賣的時候,藝術界就曾有過關於藝術品收藏未來的爭論,但隨著國內藝術市場經受了金融危機的洗禮後重新復蘇並進入再次的較快發展之後,關於藝術品收藏的話題也隨著金融危機的過去而煙消雲散。藝術市場再次回歸至2005年時的瘋狂,金融資本的大量涌入使得藝術品在今天已經逐漸失去了收藏的價值,轉而成為投資的目標。相信很多人對於前不久結束的“過雲樓”藏書爭奪戰還存有印象,不管是最開始的鳳凰傳媒還是稍後跟進的北京大學,甚至是最後被拖下水的南京市圖書館,都在打著各種各樣的旗號對這批已經被市場給出了2.16億元人民幣高價的古書籍進行爭奪。在經過數次的交涉、致函、發表公告甚至上演了鬧劇之後,最終由國家文物局將這批藏書判給了它最初的買家——鳳凰傳媒集團。至此,關於“過雲樓”藏書的爭奪戰總算是告一段落。事情看上去是結束了,但在整個過程中所暴露出的關於藝術品收藏制度的不完善卻足以讓很多人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從爭搶到放棄,藝術品收藏缺少的究竟是什麼 希克所捐當代藝術作品與“過雲樓”藏書在國內遭遇到的不同對待,已經足以説明很多問題,尤其是在北京大學與南京市圖書館陷入“過雲樓”藏書爭奪戰之後,皮力在接受採訪時談到的國內藝術機構在接受捐贈時所面臨的稅金問題顯然並非真的難以解決。更何況,依據《國有公益性收藏單位進口藏品免稅暫行規定》(2009年第2號),目前在我國內地,省級以上的國有美術館在接受海外藝術品捐贈時對進口藏品時將實行免稅,民營美術館暫不享受此待遇。也就是説,只有民營美術館在接受海外藏品捐贈的時候,需要繳納進口關稅(今年暫行6%)。如此一來,之前所傳言的希克與中國美術館等國有美術館接洽而未被接受的真實原因與稅金並無多少關係,那麼顯然,藝術品收藏尤其是當代藝術品進入國有美術館的最大的阻礙依舊是收藏的制度問題。 依據近日美國施惠基金會發佈的報告顯示,2011年,美國的藝術品捐贈總價達到了131億美元,同比上漲幅度達到4.1%。反觀國內,以故宮博物院為例,據院長單霽翔介紹,“故宮在接受現當代作品捐贈方面極為嚴格,從2003年至2012年上半年,故宮博物院共計接受個人和單位捐贈當代藝術品172件(套)”。近10年的時間,故宮作為一所國家博物館在當代藝術方面的收藏僅為172件,且這裡説的當代藝術更多的依舊是以書畫為主的當代水墨藝術,而我們所熟知的當代藝術恐怕也很難在這172件當中佔據多少席位。故宮作為我國的國家級博物館,在面對當代藝術的捐贈時所表現出的保守態度已經成為了當前所有國有美術館的執行標準。在接受當代藝術捐贈時的態度已然如此,也就可想而知出於主動收藏目的的數量又是何等的稀少。 無論是希克的捐贈還是對於“過雲樓”藏書的爭奪,國有文物機構最終都以失利而告終。雖然同樣是面對失敗的結局,但如果在希克捐贈1463件當代藝術作品的時候,國有美術館能拿出北京大學與南京市圖書館爭奪“過雲樓”藏書那樣的耐心與決心,人們相信,這批重要的當代藝術作品也就不會再次離開它們的産生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