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從《琵琶記》到《牡丹亭》—侯慶訪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6-18 15:24:08 | 出版社: 《世界藝術》雜誌

受訪者:藝術家侯慶

採訪者:世界藝術雜誌續春軍(簡稱WorldArt)

採訪時間:2012年6月9日

採訪地點:北京798藝術區

World Art:看到您前一個階段的作品想起了中學時白居易的《琵琶行》,現在已經忘記很多了。

侯慶:是的,我們很多課程都是後補的,但像《琵琶記》那樣的詩我打小就喜歡,我在讀書的時候對《琵琶行》就很有感觸,那種感受一直沒有斷過。我所畫的《琵琶記》和白居易寫《琵琶行》更多是尋找一種古今相通的感受。我當時比較有興趣的就是白居易怎麼是用那樣一個心態寫《琵琶行》?後來隨著年歲增長逐漸體會到這一點了。

World Art:您所畫的《琵琶記》和這個階段作品《牡丹亭》都是描繪現代女性的,他們之間有什麼共同之處和差別?

侯慶:《琵琶記》裏的年齡層次要大一些,已經嫁作商人婦,已經歷練過生活了。但是《牡丹亭》在閨房裏還沒有出門,她還是思春的狀態,她沒有經歷社會的磨礪,後面演繹出一系列的故事,雖然她經歷很複雜,由生到死,由死又復生,但那個經歷是一個浪漫主義的東西,不是現實主義,而《琵琶記》是現實主義。這和我們現代人的情感是一樣的,20歲的時候是浪漫的,30歲到 40歲以後是現實主義,你那個時候想浪漫都浪漫不起來。孔子説 50知天命,包括你以後的狀態你可能都能預測到。

World Art:您更多的是發現現代人和古代人的共通性,而不是差異性。

侯慶:對,我一直強調傳統和現代共通的地方,我不是特別強調它的差異性。打一個比方你們 20歲的年輕人和唐代 20歲的年輕人有很多共通點。尤其在情感上這一差異更小,我們在社會結構可能差異很大,但是在兩性關係、人類的基本情感,比如説對妻子、愛人、父母包括失戀這些感情上的東西實際上古今差異是很小的。比如我畫的《琵琶記》,借鑒的雖然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但是裏面是現代女性。其實現代女性的感受、狀態就是《琵琶行》裏面琵琶女的狀態,只是時代不一樣、外觀不一樣、表面上不一樣,但是內在的情緒是一樣的。就是説真正的人類情感的東西,我們一代一代解決的是同樣的問題,怎樣對待家人?怎樣對待情感?怎樣對待你的父母?怎麼對待你的事業?怎樣處理事業和家庭的關係?古代人也是處理這些事情,現代人也是處理這些事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怎麼處理?他的狀態怎麼樣?他遇到什麼問題?古今的這些東西沒有差異。可能大家用的工具不一樣,你現在用的手機、過去用毛筆,現在活動範圍大一些,過去活動範圍小一些。我所做的就是在説明這個問題,如果我單獨拿來一張畫出來,它的説服力不強的,但是如果這一系列的東西一批一批出來,我相信別人看的出來、也能感受到我在講一個什麼樣的事情?知道我在描述什麼?現在的《牡丹亭》還是做這個東西,只是把年齡層次放低了。《牡丹亭》是一個 20歲的女孩子思春的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我現在畫的也是20多歲女孩子來反映《牡丹亭》的那種狀態。現在我拍了一些古裝的崑曲戲裝,角色裏面出現是一個叫邵天帥的女孩,然後拍攝邵天帥所演《牡丹亭》杜麗娘的狀態和她自己的生活狀態,也配了一些其他女孩子,但是跟邵天帥又有區別。我現在通過一個主題做一個情緒的闡述,在《琵琶記》是一種情緒心態,而在《牡丹亭》裏是另外一種情緒狀態。她的狀態會明顯看到她跟《琵琶記》整個情緒不一樣,我畫的這批人都是一個初涉社會狀況,每個人性格不一樣所以表達的東西不一樣。但整體我是還原這個年齡階段人的狀態。

1  2  


下一頁玩笑——金融玩笑的工作札記上一頁井士劍《瀟湘八景圖》創作談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世界藝術》第6期
· 你這樣走過生命的普通道路——談張羽的藝術
· 跨越南北的藝術生涯—訪藝術家王璜生
· 藏族畫師桑珠
· 從《琵琶記》到《牡丹亭》—侯慶訪談
· 玩笑——金融玩笑的工作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