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拍賣會(1)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31 10:54:18 |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我坐了一會兒,吃完東西,整理了一下思路。斯哥特很熱心,語言很有感染力。我們坐了差不多一個小時,基本上都是他在滔滔不絕地講。他的工作需要這樣的特質。從一個層面來説,藝術品市場體現的是藝術品的供求關係,從另一個層面來講,藝術品市場是一種“信唸經濟”,其價值規律是“藝術品只有在交易的情況下才有價值”。也就是説,如果沒有人願意掏錢,藝術品就一文不值。藝術品與價值的關係就好像騙子和謊言之間的關係,如果沒有人相信謊言,那麼就不存在騙子。可是人們往往相信出色、自信的騙子所説的每一句話,至少在那個騙子説謊的時候,人們是確信無疑的。拍賣活動是激發各方信心的過程。拍賣可以讓藝術家認同自己在文化方面的貢獻和意義,可以讓人們相信這些藝術品是有價值的,可以讓投資方繼續給予財政支援。

下午6:35,佳士得玻璃幕墻上的旋轉門轉個不停,人們紛紛拿著票涌入大廳。對於藝術品交易商和藝術顧問來説,拍賣活動是一個“賺錢”的機會,所以他們早早就坐到了拍賣廳的座位上。人們需要先排隊過安檢,然後還要領取報價器。大家排隊的時候心裏都在琢磨,哪件東西能賣個好價,誰有可能買哪件,他們都有各自的算盤。大家在談到拍賣品的名稱或者編號的時候,都小心翼翼地放低音量,所以別人只能聽到一些片段,比如“這個肯定得高”、“那個估得太離譜了”。等大家拿著報價器入座後,收藏家們似笑非笑地互相説了聲“祝你好運”。

參加拍賣會的人來自全球各地,但以講法語的比利時人、瑞士人和法國人居多。在當代藝術品收藏家中,比利時人和瑞士人所佔的比例最高。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法國是全球藝術品市場的中心。從戰後到20世紀80年代初,倫敦是藝術品的拍賣中心,現在倫敦是二級藝術品市場,人們一般通過電話參加倫敦的拍賣會。20世紀70年代末,紐約還屬於藝術産業的邊緣城市,佳士得直到1977年才在紐約開展拍賣活動。如今,紐約市場的繁榮已使它成為全球藝術品交易中心。佳士得的一位專家在旁邊説:“市場很活躍,藝術品市場上的大牌玩家悉數到場。”

我看到了年近80歲的紐約收藏家德懷特·提坦(Dwight Titan)(化名),他正在和一位年紀相倣、保養得很好的女士交談。

那位女士問提坦:“你收藏什麼時期的作品?”

“今天早上的。”

該女士一本正經地問道:“你喜歡年輕人的作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頁拍賣會(2)上一頁第一部分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世界中的7天》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