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方興未艾的新媒體藝術收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19 11:10:19 | 出版社: 中國證券報社

 

國際上的新媒體藝術市場已穩步成熟,甚至可以説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産業鏈。上世紀60年代後,大多數美術館、基金會、大公司參與了新媒體藝術品的收藏運動。機構收藏的方向是有一定學術性的收藏,他們的學術導向使得他們收藏了一系列的新媒體藝術作品,機構收藏針對的是留住新媒體藝術發展線索。如:

日本ICC

日本電信電話股份有限公司(ICC)設立的媒體藝術特型美術館、博物館。1997 年成立於新宿的 ICC,提倡通過藝術和科技結合的精神,鼓勵利用科技創作的作品,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科學家在此展覽交流,也投入了很大的資金進行新媒體藝術的普及和收藏。

德國ZKM

1993年,ZKM藝術與媒體博物館在德國卡斯魯爾市正式成立,這是全球最早、規模最大的科技媒體藝術中心。有別於傳統的美術館,ZKM同時具有博物館、學術機構以及科研功能。

荷蘭V2

荷蘭V2媒體藝術中心在國際媒體組織裏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1981年,由3位荷蘭藝術家創辦了這個中心,在近30年時間裏,V2邀請了國際上在新媒體藝術領域內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進行駐留、研究和創作。V2的功能、結構和運作模式近似一個協作平臺。它聯結了不同領域專家共同協作完成項目。不同於其他的機構,V2的分配模式是網路性、長期性的,它借助流動性來積累項目和關係,同時積累了一系列的知識文庫。

對私人藏家而言,新媒體藝術作品與傳統架上作品收藏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一些作品的日常供電,或是技術上的維護。然而這些問題並未使收藏者們望而卻步。就國外市場來説,新媒體藝術作品近幾年發展極為迅速,同時技術也導致了新媒體藝術品的製作總量以及範圍的擴大。電腦晶片、電腦軟體成倍地更新進步,視頻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數年前還難以實現的藝術作品如今已經可以實現和展覽了。電子元器件不斷微型化,開發成本不斷降低,也使很多新媒體作品尺寸得以微型化。新媒體藝術品逐漸從只適合機構收藏,維護費用又極高的大型裝置作品轉向適合個人收藏的小型作品。雖然許多新媒體藝術品都需要小心地安裝調試,並且由於其技術複雜性也需要長期維護,這就不是買件架上作品挂在墻上或者放置在一邊那麼簡單的事。

中國的新媒體藝術也並不落後於國外。20世紀90年代早期,就有一些藝術家舉辦和錄影藝術相關的展覽。2000年初始,國內各大院校也逐漸開設了新媒體藝術課程以及新媒體方向的研究。2010年6月,清華大學成立了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媒體實驗室,通過跨專業的合作以及邀請藝術家進行駐留創作來推動國內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如今,不論是大學教育或是機構都在關注新媒體藝術,尤其是近幾年來的一系列的大型展覽和世博會的成功舉辦,新媒體藝術越發受到人們重視,大眾也逐漸意識到了新媒體藝術品的價值。從2007年在上海舉辦的電子藝術節,2008年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合成時代”,2009年的“延時”展覽,以及2011年的“延展生命”。這些展覽不僅在國際上産生了非常的影響力,在新媒體藝術學術方面也積累了一系列可供收藏參考的評價體系和學術資源。

對於中國的新媒體藝術作品收藏,國外的收藏家和畫廊早已開始有體系地收藏了。近年來,國內機構也逐步開始收藏。近期在上海民生美術館舉辦的“確切的快感——張培力回顧展”就呈現了張培力1988年至今的22件優秀作品。張培力作為“中國錄影藝術之父”,他的作品交易可以看作是新媒體藝術作品的一個路標。

中國獨有的藝術市場結構以及藏家的觀念,在收藏方面新媒體藝術品還沒有完全被接受。有專家預計,新媒體藝術品的升值空間極大。雖説目前新媒體藝術品在國內還是機構收藏偏多,但對於具有獨特眼光和雄厚資金的收藏家來説,或許投資收藏新媒體藝術品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1  2  


下一頁中國現當代陶藝 拍賣背後的文化缺失上一頁藝術價值應主導市場價格——訪摩帝富藝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黃文叡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二十九期
· 心相觀照——淺析戴榮華的陶瓷藝術
· 跨界藝術來襲
· 誰在跨界
· 藝術價值應主導市場價格——訪摩帝富藝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黃文叡
· 方興未艾的新媒體藝術收藏
· 中國現當代陶藝 拍賣背後的文化缺失
· 給傳承一個理由——記名錶百達翡麗
· 藝術品金融化的多視角解讀——“2011中國藝術品收藏與投資高峰論壇”精粹
· 悟在藝術品藏間——訪周氏王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總裁 百得利融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松波
· 藝術品基金如何尋找投資機會